心理勵志所有文章自我成長閱讀筆記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厭倦朝九晚五?用設計思維找到出路~ by 鼠叔 2025-03-19 by 鼠叔 2025-03-19 40 🔍 問題從哪來?解方: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如何設計你的人生?奧德賽計劃:設計未來五年總結:夢想是試出來的 鼠辣觀點EP38|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經驗? 你是否做著朝九晚五的工作,穩定卻迷惘,日復一日像倉鼠跑滾輪,為了養家、繳房貸不敢停下?早上鬧鐘響起時,你拖著疲憊的身體起床,通勤路上塞在捷運或車陣中,心裡想著:「這真的是我要的生活嗎?」到了公司,開不完的會、回不完的信,日程表塞滿瑣事,下班時累得像被榨乾,只想躺平放空。這種日子過了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你開始懷疑:我是不是該繼續這樣下去? 但不工作又不行,房貸、車貸、孩子的學費,這些現實壓力像無形的枷鎖,讓你動彈不得。 或者,你的工作已經得心應手,像個老手一樣應付自如。同事誇你效率高,老闆也信任你,但內心總有個聲音在說:「我真的喜歡這份工作嗎?」也許是主管的某些決策讓你不滿,也許是同事間的勾心鬥角讓你厭倦,甚至是每天重複的任務讓你覺得毫無挑戰。你想跳槽,換個環境試試,但又擔心新工作的風險太大——萬一薪水不如現在?萬一適應不了新團隊?這種矛盾的心情像拉鋸戰,讓你進退兩難。 再來,隨著年紀增長,你可能開始擔心另一個問題:中年危機。新聞裡常聽到裁員、科技取代人力的故事,40歲、50歲的職場人似乎越來越難找到立足之地。你看著年輕世代快速崛起,他們熟悉新技術、充滿活力,而自己卻覺得轉換跑道越來越難。以前累積的經驗好像成了包袱,轉行意味著從零開始,但不轉又怕被時代淘汰。這種焦慮像影子一樣,揮之不去。 這些困境,讓許多人感到人生卡關。你可能也問過自己:「我的未來在哪裡?我該怎麼走下去?」其實,這些問題並不罕見,甚至可以說是現代人的通病。根據人力銀行的調查,台灣有超過一半的上班族對工作感到不滿,許多人甚至自嘲是「社畜」,每天只是為了生存而忙碌。那麼,為什麼我們會陷入這種迷惘?又該如何找到出口呢? 問題從哪來? 這些迷惘的根源,和我們的成長環境與傳統思維有關。我們從小被灌輸一套標準化的人生模板:努力讀書、考好學校、畢業後找份穩定工作,然後結婚、生子、買房,一路走到退休。這套模板在工業時代或許行得通,那時社會結構穩定,工作機會明確,只要按部就班,就能過上安穩日子。但現在不同了,科技進步、產業變遷,世界變化得太快,這套老路子卻沒跟上。 例如,上一代人找工作的方式很單純:翻報紙廣告,或後來改用 104、1111 人力銀行,看到有興趣的職缺就投履歷,然後進入某個行業,可能一做就是一輩子。以半導體產業為例,台灣有許多工程師從學校畢業後就進入這個領域,靠著努力和經驗,爬到中高階職位,收入穩定、生活無虞。但如果有一天他們想轉行,比如去做行銷、開咖啡店,或者投入新興的 AI 領域,卻發現過去十幾年的專業技能幾乎派不上用場。轉行意味著一切歸零,甚至連履歷都難以打動新產業的雇主。這種「單一路徑」的思維,讓人生的選擇變得狹窄。 更重要的是,時代變了,機會的形態也變了。以前的工作多半是「找到」的,你去應徵一個現成的職位,然後適應它。但現在,很多夢幻工作是「打造」或「試」出來的。例如,Youtuber、數位遊牧民、斜槓工作者,這些職業在20年前根本不存在。它們不是等著你去申請,而是需要你主動探索、實驗,甚至自己創造出來。 不過教育和社會觀念卻沒教我們怎麼做,還是停留在「找份好工作」的舊模式。這就像用老地圖走新路,當然會迷路、四處碰壁。那麼,如何突破這種困境呢?與其被動等待機會,不如主動出擊,去設計屬於自己的人生。而接下來要介紹的這本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或許能幫大家找出一個破口。 解方: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今天要介紹的是《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這本書源自史丹佛大學一門超夯的生涯規畫課程,由兩位教授共同撰寫:比爾‧柏內特(Bill Burnett)是史丹佛設計學程的執行總監,專長是將設計思維應用到生活;戴夫‧埃文斯(Dave Evans)則是產品設計學程的講師,曾是美商藝電(Electronic Arts)的共同創始人,後來轉為管理顧問。這門課在校園裡火爆到一位難求,因為它解決了現代人普遍的痛點:如何在混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為什麼這門課和這本書這麼受歡迎?看看數據就知道:美國有三分之二的人不喜歡自己的工作,15%甚至到達痛恨的程度。台灣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根據人力資源網站的調查,超過50%的上班族表示對工作缺乏熱情,許多人每天上班像「行屍走肉」,只為了領薪水。這種普遍的不滿,讓生涯規畫變成了一門顯學。 而《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正是這門課的濃縮版,把複雜的理論變成簡單的工具,幫助你在任何年齡階段——20歲剛起步、40歲想轉職,甚至60歲準備退休——都能重新設計人生,找到熱情和意義。 這本書的核心觀念是:「人生的路不只一條,我們不必局限於社會規定的標準化道路。」過去我們被教導要走直線:學校到職場到退休。但現實中,人生更像一張地圖,上面有無數條小路,有些是別人走過的,有些是你自己開闢的。 只是,這些路往往隱藏起來,不像高速公路那樣顯眼,需要你去察覺、去探索。書的目標不是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教你一套方法,讓你用實驗的方式試出屬於自己的路,而不是苦苦等待完美的機會從天而降。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書中提供的實用工具,一步步帶你從迷惘走向清晰。 如何設計你的人生? 要找到自己的路,第一步是搞清楚問題在哪裡。人生卡關的原因,通常是因為我們遇到了某種「問題」。書中提供了一套方法論,讓你從定義問題開始,逐步找到方向。以下是具體步驟: 步驟1:定義你的問題 書中把人生問題分為三類,幫助你分辨哪些能解決、哪些需要換個角度: 重力問題:就像地心引力無法改變,只能接受。好比你已經40歲,想轉行當程式設計師,但缺乏相關背景,這是現實的限制。或者,你的家庭需要穩定收入,你不能隨便裸辭。這些問題像重力一樣拉著你,努力反抗只會白費力氣,聰明的做法是繞過去,而不是硬碰硬。 工程問題:這類問題都有明確目標,只要投入時間和努力就能解決。比如你現在只能跑1公里,但目標是跑10公里。只要建立訓練計畫,練心肺、做間歇運動,努力幾個月之後就能達標。又好比你想學會剪輯影片,就去報名線上課程,每天練一小時,技術自然會進步。 設計問題:這是最常見、也最棘手的類型,因為它沒有標準答案,甚至根本沒有答案。例如,「我該換什麼工作?」「我要什麼樣的人生?」「我該留在台灣還是出國?」這些問題不像工程問題有固定解法,而是需要你透過試驗和探索,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很多人卡在這裡,因為他們習慣走標準化的路——念什麼科系就做什麼工作——但這條路不一定適合你。 大部分人生困境都屬於設計問題。它們的特點是模糊、不確定,但也充滿可能性。書中強調,解決設計問題的關鍵,絕對不是等待,而是主動試驗。聽起來很抽象?別急,接下來這些工具會讓你一步步找到答案。 步驟2:人生羅盤——釐清方向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往哪走,很可能是因為你沒搞清楚自己的「人生羅盤」。書中建議從兩個面向開始:寫下你的「工作觀」和「人生觀」。 工作觀:問問自己,工作的意義是什麼?是賺錢養家,還是追求自我實現?對你來說,什麼樣的工作才算「好」?是高薪、穩定,還是自由、有挑戰?例如,有人覺得工作只是工具,賺夠錢就好;有人卻認為工作必須有意義,能改變世界。你是哪一種? 人生觀:再想想,你對世界的看法是什麼?你覺得人生的價值在哪裡?是家庭、健康、成長,還是享樂、貢獻?你的核心價值觀又是什麼?是誠信、自由,還是安全感? 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很多人從沒認真想過。以我自己為例,我曾經以為工作就是為了賺錢,但寫下來後發現,我其實更在乎自由和創造力。這讓我意識到,自己待在朝九晚五的環境裡有多彆扭。你的工作觀和人生觀可能有衝突,也可能有交集。透過這個過程,你會更清楚自己在追求什麼。 用遊戲來比喻,「人生羅盤」就像確定了你的主線劇情。你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角色——是戰士、法師還是遊俠。但光有主線不夠,人生還有許多支線等你發掘,比如隱藏任務或秘密地圖。那麼,這些支線在哪裡?怎麼找到它們呢?接下來試試「好時光日記」。 步驟3:好時光日記——發現熱情 「好時光日記」是書中一個超實用的工具,幫你找出讓你快樂的事。方法很簡單:每天花幾分鐘回想,哪些活動讓你感到專注、充滿活力?哪些讓你筋疲力盡?書中建議用兩個指標來評分: 投入程度:從🔥(低投入,冷漠)到🔥🔥🔥🔥(極度專注,完全沉浸)。 精力狀態:從🪫(耗盡,負能量)到🔋🔋🔋🔋(爆發,越做越有精力)。 舉個例子,我回顧自己的某一天,記錄了三個主要活動: 研究剪片優化:🔥🔥🔥🔥 / 🔋🔋🔋🔋 —— 我獨自在書房研究怎麼加速剪輯,沉浸其中到忘了時間,越搞越有精神。 閱讀小說:🔥🔥🔥 / 🔋🔋🔋 —— 很享受,但偶爾會分心,結束後覺得放鬆。 跟同事聊天:🧊 / 🪫 —— 被迫應酬,覺得浪費時間,下班只想放空。 記錄一兩週後,你會發現模式。比如,我喜歡獨自解決問題,但討厭無意義的社交。接著,用「人事時地物」分析你的「好時光」: 人:和誰在一起?獨處還是特定朋友? 事:做了什麼?細節是什麼? 時:什麼時間?早上還是深夜? 地:什麼地點?家裡還是咖啡廳? 物:用了什麼工具?電腦還是紙筆? 以我的「研究剪片優化」為例: 人:獨自一人,沒人打擾最專心。 事:研究如何用剪映加速粗剪,甚至寫點自動化腳本。 時:晚上8點到半夜,特別有靈感。 地:書房,門關上像個小世界。 物:電腦、剪映軟體,還上網找案例。 這個活動讓我既投入又快樂,因為它符合我的熱情:破解問題、追求效率。相反,跟同事聊天讓我覺得像被吸血鬼咬了一口。書中提到,這和「心流」(Flow)有關——當你進入心流狀態,高度專注、忘記時間,通常就是你最快樂的時候。但光有心流不夠,還要看精力。有些事很專注卻很累,比如加班趕報告;有些事卻能充電,比如跟朋友打桌遊。 透過好時光日記,你能慢慢挖出自己的熱情點。它就像個藏寶圖,標記出你的人生亮點。找到這些亮點後,下一步是把它們應用到現實中。 步驟4:拆解工作與奧德賽計劃——設計未來 拆解工作:找出引爆點 有了好時光日記的線索,接著把焦點轉到你現在的工作上。試著拆解你的工作內容,看看哪些部分符合你的「好時光」。以我做自媒體為例: 尋找資料:🔥🔥🔥🔥 / 🔋🔋🔋。挖資料、破解問題時,我像偵探一樣興奮。 寫文案:🔥🔥🔥 / 🔋🔋。有創意但偶爾卡關,結束後還算滿足。 社群回應:🧊 / 🪫。面對負評或無聊留言時,精力瞬間被吸乾。 我發現,自己的引爆點在於「解決問題」和「創造價值」,而最討厭的是「處理人際」。這給了我一個方向:未來的工作最好能獨立完成,或把人際部分自動化。 奧德賽計劃:設計未來五年 光知道熱情不夠,還要規劃怎麼實現。書中提出「奧德賽計劃」,請你設計未來5年的三條路: 最可能的路:繼續目前的生活,但斜槓試試新方向。比如,我白天做本業,晚上經營自媒體,看能不能變現。如果失敗,至少還有穩定收入。 備案路:萬一本業不保,靠投資理財撐住。例如,我現在開始存錢、學基金操作,確保有基本生存能力。 夢想路:不顧一切衝刺理想。比如,裸辭去做全職自媒體,當數位遊牧民,邊旅行邊工作。 設計完後,評估每條路的現實性: 所需資源:時間、金錢、技能分別要多少? 喜歡程度:我真的享受這條路嗎? 自信程度:我有把握成功嗎? 一致性:這條路跟我的羅盤吻合嗎? 以我為例,夢想路(裸辭衝自媒體)最吸引我,但需要更多技能和存款。我設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自媒體收入能變現。 第二階段:能養活自己。 第三階段:超過本業兩倍。 對應的三個問題是:如何開始賺錢?如何穩定收入?如何放大規模?解決這些,我就能進階到下一個人生挑戰。 總結:夢想是試出來的 書中分享了一個故事:一位史丹佛畢業生投了38份履歷都失敗,後來他改變策略,主動訪談各行業的成功人士,問他們如何走到今天。結果聊著聊著,有人問他:「你要不要來我們公司?」最終,他拿到了一份從沒想過的夢幻工作。這故事體現了書中方法:用好時光日記找到熱情,用奧德賽計劃試出方向,最終創造機會。 人生卡關時,別只是焦慮或等待。開始行動吧——記錄你的好時光、拆解你的工作、設計你的未來。因為夢幻的工作不是等出來的,而是試出來的。只要你願意踏出第一步,因為路是人走出來的。 買好書做公益 您的購物回饋金將捐至展臂閱讀協會,就讓閱讀不僅幫助自己也能幫助他人,社會需要更多正向的力量。每季會將捐款金額公布在臉書、公益網站上 博客來購書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自我成長 0 FacebookTwitterLinkedinLINEEmail 鼠叔 我是鼠叔,喜歡研究各種反轉人生的方法。 如果你人生卡關、受夠了每天生活空轉、窮忙的🐹倉鼠人生 請訂閱、關注我,因為能幫助你成功,就會是我的成功。 previous post 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 next post 《少年讀人類歷史的故事》火讓大腦進化,故事讓人類稱霸 You may also like 《用心於不交易》... 2025-04-11 股票質壓元大證金... 2025-04-04 iphone語音... 2025-03-30 《反思筆記》從混... 2025-03-29 《一人創業思考法... 2025-03-28 《少年讀人類歷史... 2025-03-21 有錢人的書櫃總有... 2025-03-15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 2025-03-14 學校不教,但《早... 2025-03-14 親子共寫日記:讓...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