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專區學習與生產力所有文章社會與科學閱讀筆記 用「經濟學」破除教育迷思,培養孩子你應該這樣做《教育經濟學》 by 鼠叔 2024-11-15 by 鼠叔 2024-11-15 128 鼠辣觀點EP5|用「經濟學」破除教育迷思,培養孩子你應該這樣做《教育經濟學》 最近看了一本改變我三觀的書,主要是有關於教小孩的問題。家裡有小孩的朋友,一定會遇到以下教養的問題 : ❶ 到底該不該獎勵孩子呢? ❷ 該不該稱讚孩子呢? ❸ 如何讓孩子自動自發讀書呢? ❹ 要不要開放孩子打電動? ❺ 該如何投資教育呢? 今天要介紹的書《教育經濟學》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用「科學實驗」和「統計數據」告訴你,該如何教導孩子。作者「中室牧子」專業是教育經濟學,曾在日本銀行、世界銀行服務,目前是慶義義塾大學準教授。 資料來源 https://www.tokyofoundation.org/ 不過你一定很奇怪,教育要怎麼跟經濟扯上邊呢? 什麼又是教育經濟學呢? 作者是這樣解釋「教育經濟學」,她發現每當期中、期末考時,奶奶過世的比例會大幅增加。這讓她很困惑,直到有一次翻了行為經濟學家丹·艾瑞利的著作《誰說人是誠實的?》,這才解開疑惑。根據統計期中考時,出現奶奶過世的機率是平常的十倍,期末考則是十九倍。另外有一種人出現的機率高達平常的五十倍,那就是對這門課沒興趣或成績不佳的人。 也就是說,很多事情你就算騙得了人,也騙不過數據。 通過大數據分析收集來的資料,可以用來解釋一個人的行為,還有整個社會的架構。她舉這個例子是說,很多教育的想法,其實都來自許多人的觀感或意見或感覺。但是如果我們用行為經濟學,也就是用經濟學的角度,從心理還有數據分析去看待教育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用更客觀或更有效的方式來翻轉我們的人生。 這本書的作者希望透過數據以及經濟學的角度來翻轉我們對教育的一些想法。在一開始,他就想用數據來打破我們對於教育的三種迷思,最後告訴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該如何投資教育的投報率最好呢? 迷思一、不該用獎勵來誘導 我們常聽到一個問題「教小孩到底該不該用獎勵來誘導?」教育專家的說法是「如果要培養孩子自動自發,千萬別用獎勵」,會讓孩子覺得有糖吃才要動,如果沒糖吃就不會自動自發了。不過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觀點就不太一樣了。 先說,我們都知道「現在」努力,未來可能會有「好結果」 例如 : • 現在用功讀書,未來的收入就會更高。 • 現在吃的健康,未來體態會正常。 • 現在天天運動,未來身體會更強壯。 但人往往會選擇「當下的利益,而忽略掉未來會有更多的好處。」人類的特性就是這樣,重視眼前的利益遠大於未來的利益。 即使經過冷靜思考,人還是會選擇眼前的滿足感,即便當下獲利比較小。比如說,你知道15分鐘後可以吃到兩顆棉花糖,但眼前有一顆,很多人還是忍不住。經濟學上稱之為「時間貼現率」,也就是說當人比較現在和未來時,容易優先選擇眼前的利益和即時滿足。 這樣的狀況在讀書時會變成:知道現在讀書成績會變好,可還是忍不住想先享受當下的快感,總想著明天再讀。 其實不只孩子,大人也一樣。明知道該節食或戒菸,卻輸給眼前的誘惑,大吃大喝或忍不住抽菸。因此,人有這樣的特性,寧可選擇眼前的利益,未來的事再說。不過我們利用人性來反轉這件事,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看來,反而要給獎勵,也就是說,你要讓人有一個看得見的即時獎勵,這樣才有動力。 但是怎麼給獎勵呢?也是有方法的。 這裡先問一個問題,如果我今天給獎勵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考試得高分就獎勵,另一是讀完一本書就獎勵。你覺得哪一種方式更能提升孩子的成績呢? 根據哈佛大學的心理實驗的定義,孩子考高分給的獎勵,叫做「產出獎勵」,另外孩子完成特定任務就給獎勵,就叫做「投入獎勵」,例如讀完書、做完作業、正常上學、穿衣服等這些行為只要做到就能獎勵。一般人會認為給「產出獎勵」效果更好,結果卻出乎意料,真正能提升成績的是給予「投入獎勵」的學童。 圖片來源unsplash 原因出在哪呢? 給投入獎勵時,孩子知道「具體要做什麼」,比如看書或寫作業。但給產出獎勵的目標時,並沒有告訴孩子具體努力的方法孩子可能想要獎勵,充滿了幹勁,但卻不知道如何做,可以讓成績提升。 比如說你給孩子規定期末考第一,就給一千塊,可是孩子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努力。 引導孩子正確讀書的方式,是教他學習的方法和維持的紀律,鼓勵他遵守紀律,有認真寫作業、有複習作業,這樣自然成績就會提升。人知道努力有會有收穫,自然會更加努力,最好是這個收穫馬上就看的到,這就好像在馬前掛上紅蘿蔔,這樣會更有動力去努力。 所以參考書中建議的方法,該怎麼給孩子零用錢呢? 應該是獎勵孩子的努力,也就是投入獎勵,接著要教導孩子如何正確使用金錢,例如儲蓄、投資、記帳等理財方法。人一輩子都要跟錢打交道,從小知道錢很好用,以及應該怎麼用。透過小小獎勵驅使孩子自律,我認為這是給孩子零用錢很棒的方法。 迷思二、不該稱讚孩子 再來,該怎麼稱讚孩子? 人做事情需要自信心,你稱讚孩子,讓他相信自己做得到,他就更可能做得到。不過有個但書「一昧地稱讚會適得其反」,比如孩子實力不夠需要再努力,你卻一直說「你好聰明、你好棒」反而會讓孩子容易自大。 所以該如何稱讚孩子呢? 哥倫比亞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把小孩分成兩組,一組稱讚「你好聰明」,另一組稱讚「你很努力」,接著進行智力測驗,結果被稱讚「努力的孩子」成績有進步,被稱讚「聰明的孩子」反而成績下滑。 這是因為「你不該讚美孩子天生的能力(聰明)」這樣反倒讓孩子失去幹勁,讚美孩子的努力,能讓孩子更勇於挑戰。 這也是很簡單的道理,稱讚你好聰明表現好棒,對孩子來說是以成果定勝負。 稱讚你好努力、很認真,對孩子來說,真正的勝負是平時的努力所帶來的成果。這次失敗了,下次更努力就好,結合前面提到的獎勵機制 : • 努力得到獎勵,也會得到稱讚,所以我要更努力,這個動力來源會是努力。 • 成果得到獎勵,如果沒有成果,一切都是屁,失敗了反倒會沒自信。 我自己覺得可以這樣用,孩子平時的努力要多稱讚,給點小獎賞,真的考試有好表現,也還是可以給予獎勵,雙管齊下,藉此引導孩子自動自發,養成自律的習慣。 迷思三、不該打電動 對於打電動、上網看電視也是爭議很大的問題,一般都會認為孩子看電視打電動是不好的。 主要有兩個原因 : ❶ 很多暴力畫面,擔心會影響孩子身心。 ❷ 小孩打電動時間太長就會減少唸書時間, 這邊我特別想講就是「暴力畫面」,很多家長會講說「電玩充滿了暴力畫面,小孩會有樣學樣」,我小時候看七龍珠會中二病發作,比個龜派氣功爽一下,但真的會爆氣跟同學打架嗎? 也沒這麼智障吧! 我自己認為人類骨子裡是有暴力的因子存在,所以我們會需要各種運動、競賽去發洩壓力。電玩遊戲不過就是一種發洩方式之一,也不需要太過污名化它。 玩遊戲,特別是角色扮演類的遊戲,可以幫助孩子釋放壓力,提高創造力和忍耐力。不信的話,可以試著去玩「薩爾達」要動作有動作、要解謎有解謎、要收集有收集,或者去玩「艾爾登法環」、「魔物獵人」,被怪狂虐保證你想摔手把。 圖片來源 維基百科 所以才說「玩遊戲可以訓練孩子的創造力、忍耐力以及反應力」 其實真正擔心的應該是看電視、玩遊戲時間過長,會影響學業。不幸的是,你限制孩子的玩樂時間,並不會使學習成績自動變好,也不會增加讀書的時間。根據統計,即使把孩子打電動、看電視的時間,限制在一小時內,平均所增加的學習時間 : • 男生1.86分鐘 • 女生2.7分鐘 所以限制孩子看電視、打電玩,結果也無法增加讀書的時間,那該怎麼辦呢?作者就做了一項實驗統計,研究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家長,做哪些事情會對學習有幫助!根據統計分類成四種活動 : 第一、確認孩子沒有讀書 第二、陪伴孩子讀書 第三、督促孩子遵守讀書時間 第四、口頭叮嚀孩子要讀書 圖片摘錄自(NAKAMURO Makiko (Keio University) /MATSUOKA Ryoji (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Mathematics) /INUI Tomohiko (Faculty Fellow, RIETI)) 結果來看,口頭叮嚀孩子要讀書是最沒有效果的,而且常常很多家長還這樣說教 : 「你現在不努力讀書,長大就會窮一輩子」,不只用一堆負面情緒,誇張點還要情緒勒索孩子。 根據作者的結論,媽媽口頭叮嚀(說教)效果差就算了,對女孩還會產生反效果。最好的方法是家長親自花時間去陪伴、督促孩子。有趣的是,爸罷媽媽功能還不一樣! • 媽媽花時間督促孩子的讀書時間,效果最好 ( 壓進度 ) • 爸爸花時間陪伴孩子,跟著一起做效果最好 ( 一起做 ) 這邊就讓我想起在《去書店買個好人生》看到的觀點 : 要求孩子讀書很簡單,只要大人自己以身作則,給孩子看你喜愛閱讀的樣子就可以了。因為孩子會照樣模仿你的行為,所有孩子成長都是靠模仿去學習長大的。 父母整天玩手機、追劇,卻要求孩子看書?說穿了言教不如身教,與其說孩子該不該打電動、或是有沒有自動自發去讀書! 家長該做的就是以身作則,一起陪伴孩子讀書。 學前教育報酬率最高 從投資報酬率來看,人越小投資報酬率最高,越早投資「人力資本」,孩子長大成就有大機率也比較高。芝加哥大學赫克曼教授的「學前教育研究計畫」就發現,早期教育對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影響很大,不僅幫助學童智力發展,也有效提升孩子的非認知能力。 不過沒有叫你現在讓孩子早早去補習、學才藝,人力資本是指人類知識與技巧的總稱,包含智力、健康、體力、專注力、耐力等等區域。雖然說學齡前孩子,提早學習能提高智力,可惜的是這個效果到8歲以後,所有孩子的水準會趨於一致,就像很多幼稚園會提早讓孩子學注音、學數學,看似小學會考成績會比較好,到了2年級之後,其他人也會追上來,早學並沒有比較多的優勢。 這就讓我想起之前看到的新聞,孩子學才藝學到從早上5點50到晚上12點。如果孩子是真心喜歡,那就是人家的選擇,擔心的是長大之後,反而因此討厭學習就糟糕了。因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像是朗朗逼到長大繼續苦練能成材的人,畢竟是少數。 更何況出現AI之後,你刻意練習的本領,未來不見得有用,反而更需要跨領域的本事,有興趣可以看我們之前分享過的《跨能致勝》 回過頭來說學前教育不是訓練智力特別有效,那要訓練啥? 是要訓練孩子自制力與意志力。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有自制力的小孩更有可能成就較高。意志力則是在面對遙遠目標時,能夠不喪失興趣並持續努力的特質。 至於要如何鍛鍊自制力和意志力? 要求孩子的日常生活自律,多稱讚孩子的努力,另外還有一招是寫日記,讓孩子學習如何安排自己的計劃,按表操課完成目標,熱愛學習,培養成長性思維。所以看似虎爸虎媽要求孩子學才藝,能培養孩子的意志力? 問題就出在「孩子是否自動自發獨立完成?」 不過人腦能組織想法、擬定複雜的計劃的區域,發育完成的年齡大概是25歲上下,所以人在小時候,根本不可能有縝密計劃的習慣,自動自發安排自己的時間,找到自己的目標,憑藉意志力達成。大多還是會來自於家長的規劃與教育,可是一昧嚴格要求,缺少陪伴可是會適得其反,產生反效果。所以學前教育,最重要是培養孩子的自律與意志力,家長以身作則,陪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會是一輩子帶的走的能力。 總結 最後幫大家複習一下今天講的幾個重點。 ❶ 人有獎勵才有動力 ❷ 請稱讚、獎勵孩子的努力 ❸ 過分限制打電動,孩子也不會增加讀書的時間 ❹ 學前教育投報率最高,但請投資自律與意志力 ❺ 無論玩樂或學習,家人的陪伴才是第一優先,而且你還要以身作則 說到陪伴,前陣子看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陌生人》紀錄片,有三胞胎被送往高收入、中產與藍領家庭,這三胞胎都有憂鬱症病史,但人生最快樂的,反而是藍領家庭出身的兄弟,因為他的養父幽默,樂於陪伴孩子,認親之後三兄弟都很喜歡這位藍領爸爸。 再看到這本書的統計,讓我不禁反思「原來父親的陪伴」對孩子影響這麼大。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學前教育的效果最好,我家孩子小時候,我都花時間滑手機、追劇,極少看書,對自己也不夠自律。所以目前看到孩子的壞習慣,反省我自己的因素最大。 我想請你實驗… 言教不如身教,我想請大家做個實驗,如果你家有學齡前的孩子。 請家長(特別是爸爸)嘗試 ❶ 放下手機陪孩子閱讀 ❷ 帶孩子一起自律,建議先從日常生活做起 例如 : 基本的打掃、儀容、運動、飲食、作息 ❸ 嘗試寫日記 寫日記本身也是種紀律,許多成功人士都會寫日記,透過寫日記能弄清自己的目標,以及時時反省自己。 最後我想說的是,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從投資報酬率來看「與其說投資孩子的教育要從小做起,倒不如說家長以身作才是CP值最高的方法。」以上就是我對於這本《教育經濟學》的心得。 買好書做公益 您的購物回饋金將捐至展臂閱讀協會,就讓閱讀不僅幫助自己也能幫助他人,社會需要更多正向的力量。每季會將捐款金額公布在臉書、公益網站上 博客來購書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學習心理習慣自我成長自我管理 0 FacebookTwitterLinkedinLINEEmail 鼠叔 歡迎光臨倉鼠人生實驗室,我是鼠叔,一隻不想當倉鼠的倉鼠, 這是一個追求自我成長,持續學習,實驗各種成長方法的頻道。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曾說過: 「人的一生就像一場實驗,你嘗試的越多就做的越好」 每週我會分享各種新知、書評、影評、觀點與思維, 請大家跟鼠叔一起玩實驗,希望你嘗試的越多,生活就過的越好, 最後讓我們一起打造夢幻的第二人生吧。 previous post 投資開槓桿要是賠錢,大概都想要去跳樓了 next post 美國公債·美元教會我投資的事 You may also like 金融界的原子彈是... 2024-12-06 股神躺著打敗一群... 2024-12-03 6年半拿下博士學... 2024-11-26 致富的特權:二十... 2024-11-24 美國公債·美元教... 2024-11-20 投資開槓桿要是賠... 2024-11-09 影片音效出現,你... 2024-11-08 「一人公司」教你... 2024-11-06 窮人經濟學 : ... 2024-11-02 想法還停留在大腦...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