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財經所有文章社會與科學閱讀筆記 窮人經濟學 : 窮之所以窮,真的是因為又笨又懶嗎? by 鼠叔 2024-11-02 by 鼠叔 2024-11-02 251 EP132|想致富先避開5種窮困陷阱! 窮之所以窮,真的是因為又笨又懶嗎? 這本書說什麼 今天想要聊這本書叫做《窮人經濟學》。這本書主要探討的就是窮人為什麼窮?一開始,書中引用托爾斯泰的名言說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樣的邏輯,富裕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貧窮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那說到窮,為什麼會窮?難道真的是因為這些窮人又笨、又懶、又貪婪嗎? 這裡我們先定義一下什麼叫做「窮」。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從購買力評價的角度出發,計算出貧窮線,每日支出低於一塊美金(大約台幣30元)。在這麼低的標準下,全世界依然有超過10%的人每天的生活費低於這個數目。 對台灣的我們來說,如果硬要講貧窮,基本上應該還算還好。只要有工作,生活都勉強還過得去。可是我們很難想像,世界上還有那種連基本生活溫飽都有困難的人。 這本書想要探討的是在生存邊緣掙扎的真正窮苦人,而不是已開發國家的低收入工作者。 不過牽扯到心理與行為的部分,很多地方很值得我們借鑑。 這本書告訴我們,窮人之所以窮,其實主要來自於人性、行為以及心理。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窮人不努力或懶惰,而是踏入陷阱跳不出來。如果換作是你我,基本上我們都可能陷入一樣的貧窮陷阱,而無法自拔。 收入S曲線 書中提到在廣東和湖南做了一個研究。當政府提供米或小麥的補貼補助,讓主食的價格下降,貧窮家庭是不是就能購買更多主食。 但對窮人來說,經濟稍微改善時,他們反而不會去買更多主食,而是選擇一些平時吃不到、品質好一點、感受上好一點的食物。 其實這是很簡單的道理,物以稀為貴,平常吃不到的東西,手頭有錢自然要想辦法先犒賞自己,而不是存下來解決未來的問題。 根據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當個人資源越有限,同時對現狀沮喪不滿且無法改變時,往往會「躺平」,並專注於如何讓生活變得不無聊。 因此,與其說窮人短視近利,不如說這是人類行為的一種慣性,往往導致人們陷入貧窮陷阱而不自知。 要解釋貧窮陷阱,就不得不先提到「收入S曲線」 這裡我們先畫兩個軸 : ❶ X軸是你今天的收入 ❷ Y軸是你未來的收入 理論上「收支平衡」狀態下,今天的收入= 明天的收入。 但對於陷入貧窮陷阱的人來說,未來的收入會比今天少,也就是會落在對角線以下。更可怕的是「惡性循環,越來越窮」。而那些在貧窮陷阱之外的人,未來的收入會比今天高,所以他們會越來越富有。 不過要注意的是「賺得多不代表你會更富有」,如果你賺得多花的更多,仍然保持收支平衡下, 你今天的收入 = 明天的收入,甚至踩到貧窮陷阱,你一定會越變越窮。 根據書中針對人類心理與行為慣性,有幾種是你我一定要特別注意的貧窮陷阱,真的不小心一踩就爆雷。 第一、稀缺感造成短視近利 行為經濟學顯示,窮人對立即滿足有更強的偏好,而非推遲滿足來換取未來的收益。 這種偏好在窮人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資源稀缺和生活壓力讓窮人更傾向於選擇即時的舒適與快樂,而非長期的投資。例如,窮人可能會優先買一台電視來娛樂,而不是把錢投入教育或儲蓄,因為即時的快樂感能幫助他們暫時忘卻貧困的壓力。 實際上,這些人並不是不理性,恰恰相反,他們反映的是生活的稀缺感。人需要生存的動力,很多窮人不是借錢買電視,而是存了幾個月的錢才夠買。像印度的母親會花十年甚至更久為女兒的婚禮存錢,先買珠寶等物品。 經典心理學「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小時候能夠延遲享樂的人,長大之後成就也比較高,所以我們會告訴孩子你要延遲享樂。不過我們這裡做個假設, 有兩個小孩子 : ❶ 家境不錯,平時糖果餅乾想吃就有; ❷ 來自低收入戶,能吃飽就偷笑了。 當今天有塊棉花糖擺在眼前,你覺得哪個孩子能忍住不吃呢?這裡要說的貧窮陷阱就是「稀缺感」造成的短視近利。 窮人在資源稀缺的狀態下,經常需要應付當前的生存需求,而無法將資源分配到能改善未來的投資上。他們的焦點會集中在「如何活下去」而非「如何改善未來」,這種短期導向的決策會讓他們難以擺脫貧窮。 而我們一般人會遇到的狀況是「小確幸」,因為我們對「未來的自己沒有感覺」,但當下的享受卻十分真實。 一旦手上有多的錢,總想先拿來犒賞自己,存錢與投資就等明天再說。 第二、認知不足缺乏資訊 窮人往往缺乏足夠的教育或管道來獲取資訊,限制了他們的賺錢機會和改變生活的能力。 缺乏知識會導致他們無法理解或把握創收機會,也可能導致錯誤的財務決策,讓他們陷入更深的困境。 當窮人只有一美元過一天的生活,資源非常有限。報紙、電視、看書都需要錢,所以他們無法得知世界上其他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實,比如說疫苗可以防止小孩得到麻疹,現在花錢就能避免未來生病的龐大開銷;投資教育,能在未來翻轉家庭經濟狀況,就更別提許多窮人都還是文盲,資訊取的管道極其有限,想要突破僵局就難上加難。 我們一般人的狀況則是「陷入低俗娛樂,注意力分散」 網路資源非常多,現代人認知不足的原因恰恰是資訊爆炸。 太多的資訊分散注意力,加上生活壓力產生的稀缺感,導致你會優先選擇低俗娛樂來放鬆自己。 好的資訊往往需要消耗腦力、主動學習。 下班都累死了,還要花時間學習、提高認知。 想想就累,等之後有空再說。 第三、缺乏避險手段 窮人面臨的風險遠比一般人多。因為我們可能還有保險來做對沖,而許多貧窮線以下的國家是沒有任何保險的。所以窮人對風險的抵抗力非常弱,無論是生病還是發生其他狀況,都是無法支付治療費用的。 當然,在台灣,我們有全民健保,窮人至少有錢可以看病,政府會補助。但對很多國家來說,這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且不僅是生病,窮人還可能遭遇天災或國家的犯罪與政治影響,原本就賺不到錢,現在更是雪上加霜。為了避險,他們唯一的方法就是更努力地工作,兼多份工,但這又可能導致惡性循環,因為過度工作會損壞身體。 第四、 貧困思維 傳說中,愛琴海上的塞浦路斯島上,有一位王子,名字叫做畢馬龍(Pygmalion),他很擅長雕刻,卻愛上自己用純白的大理石,所雕刻出的美麗少女。 於是他每天向天神禱告,請求天神賜給雕像生命。 由於受到王子的真誠所感動,於是天神最後終於賜給雕像生命,讓她活過來,並與王子相戀。 這是一種實現自我預言的心理現象 : 「信則有、不信則無」,於是取名叫做「畢馬龍效應」 講人話就是: 我相信會成功,就會成功;我相信失敗,最終果然會失敗。 人長期處於貧困會形成一種「貧困思維」。這種思維讓窮人感到無力改變現狀,對未來失去希望。這樣的貧困陷阱會讓人選擇「躺平」,反正不管如何努力都不會改變命運,放棄自我提升、積極改變比較快。 更可怕的是,來自於社會的低期望值和負面標籤,更進一步加強了這樣的自我認知。 例如: 在貧困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因為周圍人的低期望而選擇放棄學業,認為自己無法打破貧困的命運,進而延續了這種困境。 第五、消費陷阱 書中提到一個故事,肯亞農夫種田如果能灑肥料,會有二十倍的收成。 聽來很美好,於是發放了免費肥料給農夫,幫助他脫離貧困陷阱。 理論上,用了肥料收成暴增二十倍,把賺來的錢再去買肥料,這樣絕對能脫貧。 的確農夫一開始收到免費肥料,也賺了錢。 這麼做,卻無法讓農夫脫貧。 原來錢都會不知不覺花掉,該要留下來的買肥料錢,都會不自覺花掉。 可能是生病需要醫藥費;某個婚喪喜慶需要錢;購買奢侈品等等… 反正都會有種種原因去消費。 你以為只有窮人這樣嗎? 知名影星尼可拉斯凱吉就是經典案例,賺得多花的更多,誇張到什麼地步,他會去買恐龍化石擺在家裡。當然他如日中天的時是很會賺,沒片酬的時候還這麼花錢,不破產才奇怪吧。 2009年運動畫刊報導:78%的職業美式足球選手,在退休2年以內,會遭遇財務危機,甚至宣告破產;60%的NBA球員,會在退休後5年遭遇相同的命運。 賺得多就花得多,而且為了支撐高消費,就更拼命努力去工作,這一點不論窮人、富人都會遇到一樣的貧窮陷阱。 理論上,今天的收入 = 明天的收入 萬一你陷入消費陷阱,花的比賺得還多, 導致明天的收入< 今天的收入,那你將會陷入貧困陷阱的惡性循環。 總結 : 盡量避開貧困的陷阱 這本《窮人經濟學》告訴我們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踩到貧窮陷阱。 不過想要跳出貧窮陷阱可不是簡單的事。 誠如開頭所提 :「富裕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貧窮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想要窮人脫貧,在書中提到的案例告訴我們,光是發錢、福利、補助是不夠的。 頂多解決來自物質的窮,相對心理、心靈上的窮,可要棘手得多。 老是說同樣的陷阱,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這五大陷阱 : ❶ 稀缺感 ❷ 認知不足 ❸ 不知避險 ❹ 貧困思維 ❺ 消費陷阱 看完這本書讓我重新去檢視,我心態上有沒有做好調整,是不是還踩著陷阱不自知。 每天都要提醒自己 : • 心理滿足,就不會有稀缺感 • 每天閱讀,提高自己的認知 • 每年檢視保險與投資,該花的錢要花 • 每天告訴自己,我一定會成功 • 東西當用則用,沒必要一直換 對於財務狀況不清楚的人,你一定要記帳。 每年檢視自己的資產狀況有無正成長。 所有人都希望「未來的收入 > 今日的收入 」 如果你不記帳,去搞清楚自己的金錢流向, 賺得多也花得多,這樣還是踩在貧困陷阱裡面。 我所認識不太記帳的人,是因為資產收入遠遠大於開銷,也沒什麼物慾。 時間都花在研究賺更多錢,這樣的人的確不太需要記帳。 不過一般人,想要脫貧的起手式,我一律建議請你先記帳。 帳目清楚,就算踩到貧困陷阱,也能很快察覺。 我認為這才是邁向財富自由的最最最基本功。 買好書做公益 您的購物回饋金將捐至展臂閱讀協會,就讓閱讀不僅幫助自己也能幫助他人,社會需要更多正向的力量。每季會將捐款金額公布在臉書、公益網站上 博客來購書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投資理財習慣自我成長自我管理財富自由 0 FacebookTwitterLinkedinLINEEmail 鼠叔 歡迎光臨倉鼠人生實驗室,我是鼠叔,一隻不想當倉鼠的倉鼠, 這是一個追求自我成長,持續學習,實驗各種成長方法的頻道。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曾說過: 「人的一生就像一場實驗,你嘗試的越多就做的越好」 每週我會分享各種新知、書評、影評、觀點與思維, 請大家跟鼠叔一起玩實驗,希望你嘗試的越多,生活就過的越好, 最後讓我們一起打造夢幻的第二人生吧。 previous post 想法還停留在大腦裡嗎 ?善用AI幫助你快速整理想法。 next post 「一人公司」教你打造小規模高利潤的斜槓事業 You may also like 金融界的原子彈是... 2024-12-06 股神躺著打敗一群... 2024-12-03 6年半拿下博士學... 2024-11-26 致富的特權:二十... 2024-11-24 美國公債·美元教... 2024-11-20 用「經濟學」破除... 2024-11-15 投資開槓桿要是賠... 2024-11-09 影片音效出現,你... 2024-11-08 「一人公司」教你... 2024-11-06 想法還停留在大腦... 2024-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