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勵志所有文章閱讀筆記 《忿恨的囚徒》讓你反思,為何人要把自己關在仇恨的牢籠裡。 by 鼠叔 2023-12-09 by 鼠叔 2023-12-09 540 🔍 人為何會生氣?心理痛苦的目的生氣的後果把自己關在仇恨的牢籠 EP38|讓你反思,為何我們要把關在仇恨的牢籠裡。《忿恨的囚徒》 克里斯是一位工程師,平時非常努力工作。然而,他有一個情緒上的問題,容易因為小事而大發雷霆。 有次同事在辦公桌上借用了他的筆,或者會議室預訂臨時被取消,克里斯就會突然抓狂。他的脾氣讓大家感到非常不自在,大家開始遠離他,害怕踩到他的雷。所以克里斯的臉色總是陰沉,只要他出現在辦公室,就彷彿籠罩著一片壓抑的氛圍,如同五月天「突然好想你」歌詞所說的「最怕空氣突然安靜」。 隨著時間推移,克里斯的暴怒問題變本加厲。這導致他越來越封閉,因為同事盡量避免與他交流,朋友們也漸漸遠離了他,因為沒人想要時不時地被雷給打到。 你在生活中、職場中一定有看過這樣的人,但就是會覺得納悶,為何話不能好好講,老是要用暴怒來應對人際關係呢? 今天要介紹的書叫做《忿恨的囚徒》,作者是在美國有「認知療法之父」之稱的 亞倫.T.貝克,貝克本身是一名精神科醫師,曾獲《美國心理學家》期刊評選為「有史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五位心理治療師」之一。 貝克醫師告訴我們,憤怒是一種本能,但是這種情緒很有趣,其實大多源自於認知上的變化,例如一對夫妻婚前濃情蜜意,婚後衝突不斷;政治上越極端的人,就越認為自己是正義的;越會暴怒的人,認為自己才是受害者,千錯萬錯都是別人的錯。 究竟是怎樣的心理認知,導致人、民族甚至到國家,會出現憤怒、敵意與衝突呢? 接著我們就先從人為何會生氣開始說起。 人為何會生氣? 首先,生氣是一種保護我們的生存機制,與憂鬱、害怕、痛苦一樣,都是大腦在遠古時代為了讓人活下去的機制。 請你試想,當今天出現危機或威脅的時候,你必須要快速反應,不管是要戰鬥或逃跑,反應慢點就掛了。你可以想像「生氣」這種負面情緒,就像一桶炸藥,炸下去可以讓人快速反應,反正有出現威脅,不管是三七二十一,先拚了再說,只是有時候這個反應太過敏感,就像一個太靈敏的煙霧偵測器,連煮個開水都會起反應。因為反應太慢,可能會導致生死存亡的問題。 這套機制在充滿各種生死危機的環境下,是非常有用的生存方法,但是到了現代,哪來這麼多危機,結果反而變成了拖油瓶。 因為現代人受到威脅的來源不一樣了,大部分源自於壓力,不管是人際關係、金錢利益、環境,本來就敏感的大腦,並沒有隨著環境調整自己,仍然是使用遠古時代的那一套系統。 打個比方來說好了,就像是現在的電腦硬體,但是裝了古早時代的作業系統,許多功能一定會出現衝突。 所以說,暴怒的人是如何感覺到受威脅呢? 以下書中提到三種狀況,會令人感覺到憤怒。 1️⃣ 本位主義 本位主義者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別人都是壞人。卡車司機因阻塞而咒罵其他司機,主管因員工失職而懲罰他們,侵略者因資源而蹂躪其他國家,本位主義讓他們誇大事實,將惡意歸咎於對方,進而滋生仇恨。 有趣的是,哪怕加害者和被害者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可是每個攻擊者,都會聲稱自己是受害者,卡車司機的去路受阻,經理遭受下屬違逆,入侵國遭到反抗,侵略者堅信,自己發動攻擊的原因是符合正義,堅信自己的權利受到侵犯。 反正就是將對手視為是錯的或壞的,將自己視為是對的,不管是怎樣,這些加害者都會表現出相同的思維,誇大事實以有利於自己的方式解釋,並將惡意都歸咎於反對者。 人會非常清楚哪些事情可以對自身的利益,產生不良的影響,這是人的本能,我們對於強迫或干涉的行為很敏感,所以我們會密切注意他人的行為,以便啟動防禦機制來抵禦任何明顯有害的行為或言論。 因此,我們特別容易因為他人,而感到受傷和生氣,這是一種自我中心或本位主義的表現,當我們感到有壓力和威脅的時候,當下會引起你的情緒反應,剛開始你會產生壓力或痛苦,而不是憤怒。 這時就會出現敵意, 敵意的發展而會經歷以下各個階段,首先是經歷事件,接著你感受到痛苦,心裡覺得受委屈接著你感到憤怒,最後發動攻擊。 如果我們認為威脅或損失,是因為客觀造成的,比如說像是疾病或經濟危機,那你只會感覺到沮喪或不爽,但是不會生氣。 可是如論是因為某個人或某個群體,那你就會因此感到憤怒,怒氣將會迫使我們進行報復,以彌補錯誤。 2️⃣ 期待落空 露易絲是個人事主管,她發現自己,常常會對下屬、上司、家人和朋友生氣。 以被老闆指正為例,當她的報告被老闆修改批評,她的腦海自動浮現第一個想法是,「糟糕,我犯了錯,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好,所以這次搞砸了」。 於是露易絲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感覺很糟糕。 從露易絲的反應來看,她引發了非黑即白,不是對就是錯的極端想法。 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劇中主角一定是好人,反派就一定是壞人。 回到露易絲的狀況,如果她沒有獲得百分之百的正面意見,就會轉變成百分之百的負面想法。 也許她只是打個錯字,自己就會誇大成工作做得非常差;又或是老闆一句批評,自己就腦補誇大成老闆討厭我。 於是露易絲越想越生氣,然後還自動浮現一大堆負面想法,例如老闆對我不公平,他從不欣賞我的工作,總是在批評我、是不是在針對我之類的想法。 於是露易絲將對於受傷的解釋,怪罪到老闆上,藉此安慰受傷的自尊。 這種將引起不愉快的責任歸咎於他人,就是憤怒出現的前奏。 這是一種自動出現的心理轉移。 人可能會對一些事情懷恨在心,但發生當下的細節和過程已經想不起來了,不過細節不重要,轉移痛苦的來源才是重點。 如果我們可以抹黑攻擊者,自尊就比較不會受傷,但把自己視為加害者,人會從受傷轉成憤怒,儘管仍然是會感到痛苦,但憤怒遠比受傷,你會更容易接受。 當露易絲認為,上級對他不公平或下屬沒有達到期望,都會令她生氣。 只要是人,都會對他人產生期望,如果別人沒有符合我們的期望,我們就會認為對方違反規則,於是我們會生氣,想要懲罰對方,讓對方符合我們的期待。 衝突就這樣產生了。 有趣的是衝突中,雙方都會感覺到委屈和脆弱,彼此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而另外一個人是加害者。 所以憤怒的來源之一,就是從「不符合期待」開始。 3️⃣ 應該與不應該 想要激怒一個人,還有一個方法就是應該跟不應該。 例如說老闆不應該批評我;下屬應該及時完成分內的工作;你應該記住我交代的事情,我們都生活在規則中,每個人都是用自己的規則,來判斷別人的行為,對我們是有利還是不利。 如果是有利,我們會感覺良好,如果不利,我們會受傷,往往還會生氣,而且這些規則還會牽扯到,就是別人尊重我嗎? 他們關心我嗎? 如果有人違反規則,意味著對方不尊重我或不關心我,然而人通常不會意識到自己有哪些應該或不應該,直到有人違反他的某項規則。 舉個日常生活常見的案例,當老婆發現老公沒有進行某些義務,比如說修理水龍頭,或打電話給水電師傅,然後老婆大為光火,雙方可能會有以下的對話。 老婆說: 你答應的事情永遠做不到。 老公說: 妳為什麼要把這件事情講的,好像我犯了什麼法一樣。 老婆說: 因為我要你做的事情,你從來都不會做,你永遠都不會做份內該做的事。 這時老公就回答了,妳又來了,反正不管我做什麼,妳都有話說。 老婆回答道 : 你老是在看電視上的比賽,要不然就出去打球,根本就沒有做家事。 老公就回答 :反正只要我出去找樂子,你就看不順眼,我要做什麼事,你都要管。 老婆罵到 : 為什麼你不閉上嘴巴,現在去做你該做的事情呢? 老公這時候就回答: 妳看妳,現在連我說的話都要,管。 有趣的是,夫妻雙方都沒有討論到,各自最初的傷害與訴求,從他們交談可以看出,雙方被迫站在絕對的角度,看待彼此的行為。 夫妻都認定對方違反規則,這個順序再次顯示,憤怒源自於期望落空,所帶來的失望,以及隨之而來的背叛感。 老婆會將老公的疏忽視為是不良的行為,並將這些疏忽斷定為故意,原本的失望就很快被這種心情所取代最後她會將責任歸咎於老公不負責任。 事實上,應該與不應該,都是我們用自己的規則去審視他人,特別是領域性很強的人、規矩很多的人,只要不符合這些人的規矩,他們就會暴怒。 暴怒的順序大致上就是從你違反我的規矩,所以你不尊重我,既然你不尊重我,我也不用對你客氣。 總結上述三種「感到威脅」的狀態之後,你就會了解到,生氣只不過是人類生存的反應機制之一,可是生氣也與心理感覺到痛苦是有關係的,身體會痛可以理解,可是為何生存機制也要讓人心理會感覺痛苦呢? 這到底是有什麼目的啊? 心理痛苦的目的 回想一下,讓你感到痛苦的各種情況,信任的人欺騙你,依靠的人令你失望,朋友散播你的八卦消息,人是命中註定,就是要忍受痛苦,當我們受傷的時候,身體會提醒我們遭受損傷,讓我們迅速終止或修復損傷,因為我們必須要求生存,不過心理上的傷害可以達到什麼目的呢? 當你覺得受到傷害、悲傷、痛苦甚至焦慮,這些不愉快反映,有一個特殊功能,促使我們對自己或他人,採取改善措施或檢討,導致痛苦的情況。 心理痛苦往往是必要的,它可以激勵我們克服天生的惰性,將注意力集中在錯誤和做錯事的人身上,我們被迫採取行動,以消除痛苦根源,不是改正錯誤,就是擺脫困境。 我們生來就有能力把某些情況與疼痛或傷害連結起來,一旦建立連結,我們便準備好在未來迅速處理類似的狀況。 在學會區分故意侮辱和友好取笑之後,你馬上就可以對惡劣的行徑,做出反射性的動作,上一次當學一次乖,這是生存的本能。 當然,我們學習應對逆境的方法不只戰鬥或逃避,我們可以運用更成熟的社交技巧,來化解潛在的有害情況,並在生理或心理傷害發生之前,用解決問題的技巧來處理難題。 生氣的後果 當然以上只是理想狀態,要是人人都可以如此理性,這世界就不會有這麼多衝突與戰爭了。憤怒是一種快速反應機制,你就想成是一種特效藥好了,可以快速讓你行動,只不過是藥都有三分毒性,老是依靠憤怒行動,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以下是書中提到人們生氣之後,常常會發生的問題: 1️⃣ 認知錯誤與扭曲真相 假設你遠處看見有個飛行物,他飛到近處時,你可能會認為是一隻鳥,如果你對於鳥類沒有什麼興趣,注意力就會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因為你會認定與自己無關,所以不會浪費時間跟精力去確認細節。 當你處於警戒狀態,會特別注意可能具威脅性的小細節,也許還會斷章取義,你會做出所謂的二分法,判斷就是不是朋友就是敵人,所以導致你的判斷錯誤。 當面對威脅,身體會啟動「戰鬥或逃跑」的應激反應,這包括釋放腎上腺素等激素。這些生理變化有助於提高注意力,加速心跳,並將血液重定向到關鍵的肌肉群。同時視網膜的血流可能會減少,導致視野縮小,集中注意力在可能的威脅上,提高生存機會。 只是現代社會,很少有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但人類這種快速反應的原始思維,仍然存在我們的大腦中。 這樣的反應有個嚴重的缺點,人的專注力會縮減到幾個簡單的類別,浪費大量可用的訊息,陷入自我中心的狀態。 也許對攸關生死存活的緊急狀態是ok的,但卻不利於日常生活運作以及解決一般的人際問題。 2️⃣ 生氣時只會鎖定單一原因 人容易把事件發生鎖定為單一原因,並排除其他可能性,舉例來說,在古早時代,暴風雨、乾旱等自然現象,往往會被人解釋成神明的憤怒,我們現在知道天氣變化,是有它的自然原因。 人際交往中,我們也習慣單就表面的線索就下斷定,特別是生氣時更看不清楚真正的原因。 例如說有個媽媽對爸爸很生氣,因為兒子和朋友一起騎車上學,撞到另外一輛車。 一開始她會怪罪爸爸怎麼沒把孩子教好,實際上真的是因為爸爸的原因嗎? 有可能是小孩子快遲到,也許是當時下著雨,道路濕滑,或者是另外一輛車的司機也有錯,轉彎沒打方向燈。 要不是就是他兒子可能常常違反交通規則,當嬤嬤回顧整起事件,公平看待各個影響因素,這才明白她兒子在事故原因中只占很小的部分,只是人老是會把事件歸咎於單一原因。 這讓我想起名偵探柯南的毛利小五郎,他常常看到黑影就開槍,然後很直覺的判斷,可是卻沒有花時間去蒐集多樣的線索。 把自己關在仇恨的牢籠 最後想來做個總結,我認為無論正面情緒或負面情緒,都是組成一個人的部分,沒有好壞。如果用車子來比喻,正面情緒是讓一台車正常穩定運行的燃料,負面情緒就像是能瞬間加速的燃料。平時車子要運作,一定是使用穩定運行的燃料,只有遇到突發狀況,才需要負面情緒,去應對危機。 可是當人與人之間產生衝突,將無意、無知的錯誤歸類為故意、不尊重,並無限上綱到都是對方的錯。我們的思想就會被仇恨關進看不見的牢籠。 我們往往會將別人視為壞人,而自己則是受害者。每個當事人都會認為自己受到委屈,要不就是武斷解釋對方的動機,也許你會將別人的客觀陳述,都視為對你個人的侮辱。所以人老是在回應大腦想像來的威脅,把自己囚禁在仇恨的牢籠當中。 下回要生氣的時候,想想是不是對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是你陷入「應該」「不應該」的陷阱中,又根本你就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也許你不能控制別人,但是你絕對能控制自己,只是看你要做不做而已。 《 公益活動 》讓「閱讀」幫助自己也幫助他人。 「台灣展臂閱讀協會」是由一群熱血的醫療人員,想要推廣「兒童閱讀」「親子共讀」「偏鄉外展服務」,讓弱勢家庭有平等閱讀與醫療的機會。 您可以直接到「台灣展臂閱讀協會」,捐贈您的善款,您可以選擇一次性捐款,也能定期定額捐贈善款。 若您有圖書欲捐贈,書寶二手書店也有提供「捐書助公益」的活動,您可以將家中圖書委託書寶二手書店代售,書寶會將銷售金額轉為愛心善款,捐贈給與書寶合作之公益團體。不論捐款的形式如何,就讓閱讀幫助自己,更能擴大幫助他人,做個快樂的分享者。 博客來購書連結 : https://reurl.cc/0ZrVQY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心理 0 FacebookTwitterLinkedinLINEEmail 鼠叔 歡迎光臨倉鼠人生實驗室,我是鼠叔,一隻不想當倉鼠的倉鼠, 這是一個追求自我成長,持續學習,實驗各種成長方法的頻道。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曾說過: 「人的一生就像一場實驗,你嘗試的越多就做的越好」 每週我會分享各種新知、書評、影評、觀點與思維, 請大家跟鼠叔一起玩實驗,希望你嘗試的越多,生活就過的越好, 最後讓我們一起打造夢幻的第二人生吧。 previous post 《一天喝三杯咖啡會健康》讀後心得:日本知名營養師告訴你,咖啡如何喝?怎麼喝? next post 《鼠辣觀點》如何要讓孩子愛上閱讀? You may also like 翻轉人生靠走路,... 2024-09-18 《零股獲利術》一... 2024-09-14 工作疲於奔命嗎?... 2024-09-11 《花掉的錢都會自... 2024-09-07 《1分鐘終結慣性... 2024-09-04 財富自由靠買房?... 2024-08-28 越休息越累,三招... 2024-08-24 《自由書寫術》報... 2024-08-21 《青春正效應》如... 2024-08-17 天賦不是絕對,心... 2024-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