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戶為何漲了就跑,跌了就死抱《停損的勝算》

by 鼠叔
鼠辣觀點EP62|《停損的勝算》散戶老賠錢,因為不懂放棄能賺更多

投資理財聲明

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僅個人分享,不得作為您決策依據。 投資有風險,可能會產生虧損,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保證,投資前請謹慎思考,務必謹慎評估再做決定。

前言

你知道嗎?

在紐約,計程車司機普遍不擅長判斷「何時收工、何時該繼續工作」,這導致他們好賺的時候早早收工、不好賺的時候拼命跑車,比起固定工時的司機,少了8%~15%的收入。

同樣情況在股市也一樣。 散戶總在股票漲到一定價位時急著賣出,怕利潤縮水;跌到谷底時,卻死抱不放,寄望反彈。結果呢?買在高點、賣在低點。這真的是因為情緒失控,還是其實背後藏著一個更深層的人類決策陷阱?

如果我告訴你,這些看似無關的現象,其實源自同一個心理機制呢? 而這個機制,今天要介紹安妮·杜克(Annie Duke)《停損的勝算》,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贏家秘訣

放棄,不是失敗,而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破解這個被低估的技能——放棄的藝術。

德州撲克的棄牌祕密

在德州撲克桌上,有個頂尖玩家才懂的祕密:贏家不是贏最多手的人,而是懂得什麼時候該果斷丟牌。

想像一下,你手握最強的起手牌——一對A(AA)。你信心爆棚,加注、下注,押上半數籌碼。可翻牌後,公共牌出現三張同花,對手的賭注越來越大。你懷疑對方已湊成順子。這時,你敢不敢放棄?

你可能說:「我已經押這麼多,怎麼不拼到底?」但專業玩家安妮·杜克(Annie Duke)告訴你:「最厲害的玩家,不是贏最多手的,而是棄牌最精準的。」當勝率變成負數,繼續堅持,你只會死得更快。

這背後的邏輯是預期價值(EV),公式為:

EV = (勝率 × 收益) – (敗率 × 成本)

假設你勝率20%,底池100美元,需跟注50美元:

  • 贏時收益:100 × 20% = 20美元
  • 輸時成本:50 × 80% = 40美元
  • EV:20 – 40 = -20美元

負EV意味著跟注是虧損決策,棄牌是唯一理性選擇。但多數人因「已經投入太多」而硬撐,這是沉沒成本謬誤(Sunk Cost Fallacy)。

從撲克到人生

撲克的棄牌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其實日常生活中處處是撲克桌,我們身處在一個隨機的世界,請你回想,是否因「都投入這麼多了」而難以放棄一段不健康的關係、一份無前景的工作?

假設你花10萬元報讀一個不適合的課程,半年後發現它對職業無益。你會繼續上完,還是退出?多數人選前者,因為「錢都花了」。但已花的10萬是沉沒成本,無法收回。若課程的未來價值低於時間成本,退出是最佳選擇。

又如,你追了一部無聊劇集,看了10集仍無趣。你會繼續看完,還是棄劇?沉沒成本讓你覺得「都看這麼多了」,但預期價值(EV)告訴你:未來幾小時的無聊遠超放棄的遺憾,停下來更聰明。

企業也常犯這錯誤。2000年代,微軟執著於Windows Phone,燒掉數十億美元,無法與iOS和Android競爭。2017年,微軟放棄手機業務,轉向雲端運算,造就Azure的成功。

夜市套圈圈的EV啟示

夜市的套圈圈遊戲你玩過吧?每次付100元,圈圈有機會套到價值不同的獎品。

但計算過的人都知道,夜市老闆早就設好陷阱,讓你每次的期望值低於你付出的錢。換句話說,你每丟一個圈圈,預期虧損早已註定。簡單的預期價值(期望值)公式如下:

EV = (勝率 × 收益) – (敗率 × 成本)

對老闆來說只要統計期望值,也就是所有獎品的 (敗率 X 成本) ,只要不超過你給老闆的錢,老闆就是穩賺不賠。

假設場景

  • 一次給 10 個圈圈
  • 一次收費 100 元
  • 地上有 50 個獎品(成本不同,大小不一)
  • 每個獎品被套中的機率不一樣(越貴越難套)

套圈圈不太能算「每顆圈圈中獎固定機率」,因為每個獎品大小不一、位置不同。

所以夜市老闆通常這樣設計:

貴的獎品放超遠、超難套(降低實際中獎率)

便宜的小獎品容易套,但成本低

套到的幾率與獎品價值的「期望值」必須低於玩家付的錢

總期望值 = A獎品(套中機率 × 成本) + B獎品(套中機率 × 成本) +……

所以你花100元買10個圈圈,想套大娃娃(成本200元,機率1%)、小公仔(成本50元,機率5%)、鑰匙圈(成本10元,機率20%)。你的EV是:

  • 大娃娃:200 × 1% = 2元
  • 小公仔:50 × 5% = 2.5元
  • 鑰匙圈:10 × 20% = 2元
  • 總EV:2 + 2.5 + 2 = 6.5元

你付100元,卻只換來6.5元的期望價值,老闆穩賺!EV告訴你:當預期收益低於成本,該放棄就得放棄。

為什麼我們明知該棄牌,卻狠不下心?這背後的心理陷阱是什麼原因呢?

Slack:從失敗遊戲到職場革命

史都華.巴特菲爾德(Stewart Butterfield)的故事證明放棄能創造奇蹟。2009年,他創辦Tiny Speck,推出藝術風格的多人線上遊戲《毛刺 Glitch》。2011年上線雖獲好評,但付費玩家不到5%,多數用戶迅速流失。

巴特菲爾德面臨抉擇:燒錢硬撐,還是放棄?他計算《Glitch》的預期價值(EV):長期收益為負,繼續運營將耗盡600萬美元資金。2012年,他果斷停損,將資金還給投資人,並拆解出內部通訊工具,轉型為Slack。

2013年,Slack推出,整合Google Docs、Dropbox等,分頻道溝通、直觀搜尋,8個月成為估值超10億美元的獨角獸。2019年,Slack上市,市值達195億美元;2020年,Salesforce以277億美元收購Slack。如今,Slack擁有1000萬每日活躍用戶,覆蓋60萬企業。

你可能認為這是天才直覺?

不,Slack的成功來自巴特菲爾德的理性放棄。他用預期價值判斷《Glitch》無未來,果斷放手,抓住更大機會。

為何巴特菲爾德能做到,而計程車司機與散戶卻屢屢誤判?這就來到更深的心理陷阱——損失規避

計程車司機的誤判:損失規避的陷阱

行為經濟學家柯林·卡梅爾(Colin Camerer)研究近2000位紐約計程車司機的載客記錄,發現了一個有趣又讓人搖頭的現象:司機們不懂得在什麼時候該收工、什麼時候該繼續。

當生意好時,他們達成每日收入目標就收工,結果錯過最黃金的高峰時段;當生意差時,為了追趕目標,他們拼命拉長工時,苦撐12小時甚至更久,卻只賺到微薄收入。

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其實出在「損失規避」。

損失的痛苦,是收益帶來喜悅的兩倍。當司機收入達標,他們害怕失去已得利益,所以見好就收;而當還沒達標,他們極度厭惡「虧損」這個感覺,於是選擇強硬堅持下去。

卡梅爾計算,如果司機能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工時(生意好時多跑、生意差時早收工),他們的收入可以提升15%。甚至,即使每天固定工時,也會比目前這種非理性策略多賺8%。

所以,計程車司機不是不知道怎麼做,而是被人性裡根深蒂固的損失規避拖著走,做出最笨的選擇。

散戶的死抱與錯誤堅持

這種行為,在股市裡也天天上演。

散戶在股票上漲時急於賣出,鎖定微薄利潤;下跌時死抱不放,盼望「回本」。假設你以100元買入特斯拉股票,漲至120元時賣出,賺20元。但若股票續漲至150元,你錯失30元收益。若跌至80元,你堅持持有,卻見它跌至50元,損失加劇。

這因為散戶的行為是被「損失規避」所驅使,害怕利潤消失或承認虧損。

理性投資者會計算EV:若上漲機率低於50%,賣出是最佳選擇。但散戶常因沉沒成本(已投入資金)與錯失恐懼(FOMO)誤判。

計程車司機與散戶的錯誤在於用情感而非EV決策,執著於短期目標,忽略長期收益。你是否也常被類似陷阱綁架?讓我們看看更極端的例子……

聖母峰上的登山者也是如此。攻頂後,明知道氧氣告急,體力透支,卻還是咬牙撐下去。因為錯失那幾十公尺,對他們來說,比死亡還痛苦。

這種非理性的堅持,其實和聖母峰上的登山者一樣。

登山者花了數月準備、投下大筆金錢,攻頂只剩幾十公尺時,即使氧氣告急、身體透支,他們還是無法下定決心撤退。

因為那一瞬間,他們只看到投入的一切,卻看不見未來的成本與風險。於是,明知危險,卻選擇賭上一切,結果命喪雪山之巔。

預期價值(EV):冷酷但高效的決策武器

要破解這樣的人性陷阱,唯一的方法就是——用數據決策,而非情感。

這就是行為經濟學家強調的預期價值(EV)思維:

EV = (勝率 × 收益) – (敗率 × 成本)

用這套邏輯,你就能清楚看見:

當勝率只有50%,但失敗的代價極高(如聖母峰上的死亡風險),EV是負的。此時,放棄才是唯一合理的選擇。

阿里的悲劇:人生不是有限賽局

那你會說,人生難道不能硬拼到底嗎?

好,我們來看拳王阿里的悲劇……

拳王穆罕默德·阿里(Muhammad Ali)是拳擊傳奇,但晚年是場悲劇。1980年,39歲的他已顯露帕金森氏症症狀,醫生警告停止比賽。但阿里挑戰新秀拉里·霍姆斯(Larry Holmes),被重創無力還手。1981年,他再輸給無名拳手,結束職業生涯,帕金森氏症惡化,晚年飽受病痛折磨。

阿里的錯誤在於把人生當有限賽局,只在乎每場比賽的輸贏,忽略人生是無限賽局,目標是長期健康與影響力。

有限賽局與無限賽局

有限賽局有明確終點,如一場撲克比賽或單筆交易。無限賽局像人生馬拉松,目標是延續遊戲(健康、財富、幸福)。阿里執著於短期榮耀,犧牲健康;計程車司機執著於每日收入,錯失效率;散戶執著於單筆交易,損失財富。

放棄的長期價值

無限賽局中,錯誤堅持與過早放棄同樣危險。阿里繼續比賽,毀掉健康;散戶過早賣出,錯失財富。用EV分析有限賽局的長期影響:若某決策不影響你的無限賽局戰略(如健康、財富),放棄是明智選擇。

如何克服放棄的心理障礙?

那麼,你一定會問,我知道該放棄,可就是放不下,該怎麼辦?

書中提出三個具體方法:

1. 設定事前退出規則

就像聖母峰專業登山者會在出發前設好「超過下午兩點未登頂,就強制撤退」一樣。你也可以在事前設下明確的退出點,避免在情緒高昂時做出錯誤判斷。

2. 用數據,而非情緒決策

建立EV計算習慣,強迫自己每次做決策時,將情緒因素最小化。例如,設定「若股價跌破30%,必須減倉一半」,讓數據代替情緒接管決策權。

3. 如果勝率只有一半就果斷放棄

時間才是最大的成本,當勝率只有一半,堅持到底不見得是好策略,即時放棄,把資源轉投入到新領域,可能才是制勝之道。

結語:放棄,才是最強的生存策略

這本《停損的勝算》提醒我們:放棄不是結束,而是通往更大勝利的開始。

放棄錯誤的投資、事業、關係,才能解放資源,投向正EV的機會。像巴特菲爾德放棄《Glitch》,創造Slack的195億美元傳奇;像聖母峰倖存者說「不」,保住性命,才能繼續下一次挑戰。

人生是無限賽局,不必執著於一時勝負。放下沉沒成本,克服損失規避,用預期價值(EV)決策。你的下一場成功,從今天學會放棄開始!

買好書做公益

您的購物回饋金將捐至展臂閱讀協會,就讓閱讀不僅幫助自己也能幫助他人,社會需要更多正向的力量。每季會將捐款金額公布在臉書、公益網站上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