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財經心理勵志所有文章閱讀筆記 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 by 鼠叔 2025-03-15 by 鼠叔 2025-03-15 39 🔍 有錢人不排隊是難讀的書打造出有錢人有錢人支配心理 窮人被心理支配有錢人透過不炫耀來炫耀結論:懂心理,跳出盲從,成就非凡人生 鼠辣觀點EP46|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 投資理財聲明 投資理財相關經驗、知識、資訊等內容,僅個人分享,不得作為您決策依據。 投資有風險,可能會產生虧損,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保證,投資前請謹慎思考,務必謹慎評估再做決定。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要怎麼才能擠進台灣前20%的有錢人行列?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台灣平均每戶家庭財富為1638萬元,中位數只有894萬元,再把全國家庭財富從低到高分成十等分,最底層10%(D1)的家庭財富不到143萬元,而前20%(也就是第8十分位數,D8)是2134萬元,前10%(第9十分位數,D9)則高達3391萬元。 換句話說,如果你家的財富淨值超過2134萬,你就進入了前20%的有錢人。 這數字看起來不低,但也沒想像中那麼遙不可及,對吧?問題是,大多數人卡在894萬的中位數,怎麼才能往前衝呢? 今天要介紹《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這本書,作者鄭寅鎬訪問了50多位韓國富豪,試圖破解他們的成功祕訣。 他得到一個答案 :「真正的有錢人,其實都是心理學家!」。 有錢人思考的方式跟一般人很不一樣,尤其在判斷和行動時,他們靠的不是運氣或直覺,而是對人性的洞察。 好比伊隆馬斯克,在破產之際,選擇將剩下的錢全部投入公司;天才畫家畢卡索,生前擅長社交,廣大人脈使他累積了億萬財富;大賣空的主角麥克貝瑞,為何敢逆風去做空美國房地產市場,一舉致富…這些世界級的有錢人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想要成為有錢人,必須先掌握人的「心理」! 這本書想告訴我們,前5%的頂尖富豪怎麼想、怎麼做。當然,要衝進前5%可能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但要成為前20%的有錢人,其實可以借鏡他們的思維。最簡單的起點是:別跟那80%的大多數人做一樣的事。因為從眾,只會讓你停在原地。 這些世界級的有錢人用自己的故事告訴我們,想要成為有錢人,必須先掌握人的「心理」! 以下我想分享5種「你一定要懂的有錢人心理」,或許你現在沒有富口袋,但能透過學習幫自己升級,換個有錢人的富腦袋。 有錢人不排隊 你看過股市突然暴跌,或某個產品一夜爆紅嗎?這些往往不是冷冰冰的數字決定的,而是人的心理在作怪。 一般人看到大家都買某支股票,就跟著搶,心想:「這麼多人買,應該沒錯!」這就是從眾心理在搞亂你的判斷。但有錢人呢?他們不一樣。他們拿起心理書,研究人性,知道市場的波動其實是群眾情緒的放大器。 舉個例子,2008年金融危機時,房市泡沫破了,許多人恐慌拋售,市場一片混亂。但像麥克·貝瑞這樣的有錢人卻反其道而行,他在大家都瘋狂買房時賣空,大賺一筆致富。為什麼他敢這麼做?因為他懂心理,知道狂熱不會持久,恐慌背後藏著機會。一般人被群眾的情緒牽著走,有錢人卻用心理學冷靜分析,跳出盲從的圈套,做出不一樣的決定。 有錢人跟我們想的不一樣,他們不會只盯著股票K線圖或財務報表,而是把心思放在人的心理上。1980年代以前,經濟學家覺得人很理性,決策都像機器一樣精準,完全忽略了心理的作用。後來,行為經濟學冒出來,發現市場常常因為大家的情緒崩盤或狂熱而大亂,就像羊群聽到狼來了就四處亂竄。 另外有錢人不會浪費時間去排隊,一來沒必要浪費時間,花錢解決更省事 有錢人對時間超級斤斤計較。他們不會為了免費咖啡排隊兩小時,也不會像普通人一週滑手機14小時(有錢人平均才2.5小時)。他們把時間花在有回報的事上,比如讀書、投資,或跑馬拉松。為什麼跑馬拉松?因為這不只是運動,還代表耐力跟堅持。研究說,愛運動的老闆,公司績效比不運動的高5-10%,因為他們把這種精神帶進工作。窮人呢?常把時間花在刷抖音、打遊戲,短期爽一下,長期卻沒進展。 二來他們不喜歡盲從,能自己獨立思考。根據著名的80-20法則看待財富 : 「20%的人掌握了80%的財富」,也就是說財富不在80%的人手上,老是習慣跟風盲從的人,必定不會是前20%的有錢人。 所以經濟越不景氣,有錢人越會找機會嘗試看看。真正的機會在人少的地方。他們的書櫃裡有心理書,就是為了練出這種跳脫盲從的思維。 是難讀的書打造出有錢人 有錢人和窮人還有一個大差別:擁有大量閱讀的習慣! 我們之前分享過《習慣致富》這本書,作者湯姆·科利發現,88%的有錢人每天讀書30分鐘以上,窮人卻只有2%的人看書,大多數人都會說「每天忙都忙死了,沒時間看書啦!」是真的沒時間看書,還是根本就不想看呢? 查理蒙格曾說:「我認識的聰明人沒有不大量閱讀的」,看看那些頂級富豪不只大量閱讀,還更愛讀難啃的書,例如比爾·蓋茲每年讀50本書,從種族問題到科學都有,還公開分享書單。 為何需要廣泛閱讀,而且不只學自己專業項目,還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 未來已經不是單一學科精通就能稱霸的年代,刻意練習一項技能很快就被AI取代,需要跨領域學習才能面對未來的挑戰,不僅是個人如此,公司企業也是如此,所以聰明人知道,未來賺錢靠的是「跨領域思維」,大量閱讀能擴展認知、訓練大腦,跳出單一的觀點。 有錢人會透過學習提升自己的視野和決策力,避免陷入一般人的狹隘思考。 有錢人支配心理 窮人被心理支配 有錢人和窮人的差別,不只在錢包,還在怎麼面對心理。 窮人常被自己的情緒和壓力支配,研究說,經濟壓力會讓大腦過載,沒空想長遠的事。比如你月底只剩500塊,買東西時得算半天,到底選泡麵還是雞蛋,因為錯一步就沒飯吃。這種壓力讓窮人容易短視,比如為了省錢不修車,改搭公車,結果上班遲到被炒魷魚。相反,有錢人用心理學支配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他們知道,壓力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不能讓它主導決策。 另外窮人愛靠運氣,喜歡買樂透夢想一夜致富;有錢人卻靠計畫,像買保險穩住未來。 人類天生短視近利,像《魷魚遊戲》裡那些負債的人,為了快錢賭命。現實中,很多人聽說某投注站常中獎就去排隊,這叫「熱手效應」——覺得運氣能連著來。但康奈爾大學研究說,連續成功不代表下次也行,這只是心理錯覺。有錢人懂這點,他們不賭運氣,而是用長遠計畫管風險,比如買保險防意外,而不是把錢丟進樂透。 這裡還有一個關鍵差異:窮人說「以後」,有錢人說「現在」。 窮人總覺得「以後再說吧」,比如「等我有錢了再投資」「等我穩定了再學新東西」,結果機會一拖再拖,什麼也沒做成。有錢人卻重視當下,他們說:「立刻馬上現在就做。」擁有超強的執行力。 因為他們知道機會不等人,站在風口上連豬都會飛,風來的時候沒有把握住,後續要成功就會很困難。 有錢人透過不炫耀來炫耀 有錢人還有一個特別的行為模式:他們透過不炫耀來炫耀。 許多窮人會單方面上傳自戀型照片到社群媒體,比如曬新車、新包,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自己過得多好。但聰明的有錢人卻不這樣,他們不會刻意在社群媒體上炫耀財富,因為他們知道,炫耀只會招來嫉妒,對自己一點幫助也沒有。作 者鄭寅鎬採訪了一些韓國白手起家的有錢人,他們解釋了為什麼不炫耀:「當我們一無所有時,沒什麼好秀的;現在有錢了,能炫耀的東西很多,但更不能秀,因為一旦秀出來,別人會覺得失落,甚至產生相對剝奪感。」一不小心就招人妒忌,所以許多有錢人反而低調到不行。 看看股神巴菲特和沃爾瑪創辦人山姆·沃爾頓,他們的食衣住行都追求簡約。巴菲特住在60年前買的老房子,開的是普通二手車;山姆·沃爾頓就算身價上億,還是穿著樸素的襯衫,開著老舊的卡車。他們不需要靠外在證明什麼,因為真正的財富和自信在內心。這種低調,反而成了他們獨特的「炫耀」方式,讓人佩服他們的智慧和修養。 結論:懂心理,跳出盲從,成就非凡人生 最後想來做個複習 : 1. 有錢人不排隊,因為他們懂市場心理 他們不盲從市場,而是看穿群眾的情緒波動,在恐慌時撿便宜、在狂熱時避開風險。麥克貝瑞就是個例子,他在所有人都看好房市時選擇做空,結果大賺26.9億美元! 2. 是難讀的書,打造了有錢人的腦袋 比爾·蓋茲每年讀50本書,巴菲特每天花80%時間在閱讀。富人靠知識決策,窮人靠直覺行動。 3. 有錢人支配心理,窮人被心理支配 有錢人冷靜應對壓力,做長期規劃;窮人則常因短期困境陷入惡性循環。 4. 有錢人透過不炫耀來炫耀 巴菲特開二手車、住60年前的房子,因為他知道真正的財富來自內在,而非外在的標籤。 這本《有錢人的書櫃總有一本心理學書》告訴我們,雖然現在沒有富口袋,但是你可以練習換個富腦袋。 從看穿市場情緒、管理決策風險,到逆向思考、談判致富,心理學讓有錢人比一般人多想一步,避免人云亦云的陷阱。對你我來說,懂點心理也能少踩坑。所以說,想跳出從眾思維、實現財富自由?也許,你也該在書櫃裡放一本心理書。 買好書做公益 您的購物回饋金將捐至展臂閱讀協會,就讓閱讀不僅幫助自己也能幫助他人,社會需要更多正向的力量。每季會將捐款金額公布在臉書、公益網站上 博客來購書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學習心理投資理財 0 FacebookTwitterLinkedinLINEEmail 鼠叔 我是鼠叔,喜歡研究各種反轉人生的方法。 如果你人生卡關、受夠了每天生活空轉、窮忙的🐹倉鼠人生 請訂閱、關注我,因為能幫助你成功,就會是我的成功。 previous post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教養?貧富不均下的育兒經濟學 next post 《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厭倦朝九晚五?用設計思維找到出路~ You may also like 《用心於不交易》... 2025-04-11 股票質壓元大證金... 2025-04-04 iphone語音... 2025-03-30 《反思筆記》從混... 2025-03-29 《一人創業思考法... 2025-03-28 《少年讀人類歷史... 2025-03-21 《做自己的生命設... 2025-03-19 金錢如何影響愛與... 2025-03-14 學校不教,但《早... 2025-03-14 親子共寫日記:讓...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