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閱讀筆記 誰說人只有五感,你身上擁有32種的《超級感官》 by 鼠叔 2024-06-15 by 鼠叔 2024-06-15 761 EP92|誰說人只有五感,你身上擁有32種的《超級感官》 你覺得人類有幾種感官? 你可能一定會說,當然就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五感啊。 五感的說法,是源自於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但受限於當時的技術,對兩千多年前從事研究的人來說,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實際上人的感官不只有五種, 比如說寒流來了,你覺得棉被很溫暖,是因為我們皮膚能感覺到溫度。 你閉著眼睛,可以感覺到手腳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 就算你不用眼睛看,你也有辦法走路。 感覺到肚子餓,想要去吃東西。 要煮開水的時候,被水燙到會覺得很痛。 這些能力用五個感官來根本無法合理解釋,所以我們到底有幾種感覺呢?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叫做《超級感官》,作者叫艾瑪.楊恩。她是科學與健康的新聞記者,曾經獲得2017年英國醫學記者協會的年度專題獎,以及澳洲2010年度的健康新聞記者獎。 動漫作品《聖鬥士星矢》提到人類不只有五感,還有第七感、第八感阿賴耶識。 艾瑪告訴我們真實世界,我們「居然有高達32種的感官」,這些感官包含哪些感覺呢? 除了我們常見的五感之外,還有癢覺、痛覺、溫覺、本體感覺、前庭感覺、內感受以及腸胃道的感覺。 為何想看這本書 最近出遊去花東玩,開車跑蘇花改,現在開蘇花已經比過去好很多了,舊蘇花九彎十八拐,不暈車也難,即便如此,我兒子還是暈車了,事先吃了暈車藥也沒用,只能走走停停,讓他吐一吐比較舒服。 我就很好奇為何人會暈車,應該說「人會什麼需要暈車」,之前看了《拯救手機腦》,從演化解釋「人天生就喜歡負面壞消息」,所以暈車應該也有某種演化上的機制吧。 看了這本《超級感官》才知道,暈車還真的是有演化上的意義,並不是個沒用的機制。 而且除了五感,其他的感官,也有其相對應有用的機制, 接著來聊聊以下幾個,書中提到令我印象深刻的感官與機制吧。 近視跟天氣有關 就以視覺來說好了,其實真正讓我們看到物品,不是眼睛而是大腦。 當光線進入你的眼睛,會刺激你的視桿細胞或視錐細胞,進而產生電訊號,訊號會沿著視神經傳遞到腦部。傳遞過程中第一站是視丘,它位於腦幹的上方,是感覺訊息的中心站。視丘的主要功能就是把接收到的感覺訊息,傳遞到適當的大腦皮質部位進行處理。 有趣的是,有的人眼睛是正常的,因為大腦出現缺陷。看不到靜止的物體,但是能看得到移動的物體。這就有點像是電影《侏羅紀公園》暴龍只看得到會動的物體,但看不到靜止的物體。 另外,因為每個人大腦的差異,所以「人看到的顏色或是飽和度都不一樣。」 針對視覺,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討論「青少年近視 !」 大家都知道近視會受到遺傳的影響,可是沒辦法解釋說, 「為何現代近視的人數增加的這麼快 ?」 所以這顯然環境因素可能會比較大。 通常會歸咎於是「青少年花太多時間在閱讀課本和盯著螢幕」,比如說… 「在歐洲,近一百年孩子讀書的時間大幅增加」、 「在中國,15歲的小孩子平均每星期花14個小時寫作業,美國是5小時,英國是6小時。」 也有人會說應該是「電視螢幕看太多」,根據澳洲國立大學研究統計,在1980年代之前,台灣、香港還有新加坡等地,近視就非常流行,但是當時的人看螢幕的時間就很少。 事實上,在美國跟澳洲對於小朋友進行的研究指出,增加近視最大的風險因子, 「並不是兒童花在看書或看螢幕的時間,其實是在室內所度過的時間」, 以前覺得我會近視,就是看書看太近、電視與遊戲看螢幕看太久的問題。 但書中提到保護視力,需要明亮的光線,在戶外度過的時間才是重點。 無論日照強弱,哪怕是在英國倫敦,日照比澳洲弱得多,但近視17歲的青少年大約只有三成,因為戶外的亮度就是室內高,所以書中建議國小學童,戶外活動與室內學習的時間,應該要一半一半。 我們如何保護視力? 除了要常到戶外運動曬曬太陽,經常運動也可以降低白內障的風險,特別是年紀大的時候,運動也可以降低黃斑病變的風險。 然後飲食也很重要,例如常聽到保護視力,需要吃大量的胡蘿蔔,可以讓你在黑暗中看得更清楚,其實這是來自於美麗的錯誤。 實際上是在二戰時期,英國當年為了掩蓋「戰鬥機使用新式雷達」,故意放出假消息,公開宣稱「英國飛行員」夜間能夠擊落德國轟炸機,是因為吃了大量的胡蘿蔔。 這個消息就這樣傳開了,一直持續到現今,事實上,只要能提供大量維生素A的食物,都能保護視力,這樣的食物也不只有胡蘿蔔,像是綠色花椰菜、菠菜、甘藍菜,也都富含大量的維生素A。 味覺不好讓人變胖 我們常常聽到一個說法,人會變胖是因為有,攝取高熱量、甜味食物的慾望。 人類的祖先為了生存而奮鬥,需要有這樣的慾望,驅使人產生動力。 到了現代社會,反而變成了問題。 現代環境充斥大量糖分、鹽分、脂肪的食品,所以我們很容易就吃得過多。 精緻飲食加上缺乏運動讓人發胖,更糟的是「肥胖會阻礙味覺 !」 超重、肥胖造成全身性的發炎,破壞了味覺細胞,使得味覺細胞數量減少。 由於吃東西可以帶來補償的感覺,也因此有人認為,味覺比較弱的人,就必須要吃更多食物, 獲得的報償感才可以與味覺系統正常的人一樣多。 例如高糖飲食也會降低甜味受體反應,使得相同一片蛋糕吃起來沒有這麼甜。這會讓你吃得更多;口味重的人,也會越吃越鹹、用重口味。 簡單來說,肥胖跟味覺失常會起到相互作用,最終產生螺旋式的惡性循環。 不過好消息是「味覺是可以恢復的! 」 許多人在減肥之後,味覺就能恢復正常,推測是味覺細胞更新而讓味覺恢復正常。 所以想減肥也許可以試試看「低糖飲食」、「口味清淡點」 讓味覺恢復正常後,之後只需要更少的食物,就可以讓你感覺到吃飽了或滿足了。 為何你能閉眼打字 除了五感,先聊聊所謂的「本體感覺」,這是讓可以察覺到你身體的移動,以及你身體在空間中的相對位置的一種感覺。 如果要解釋什麼叫做「本體感覺」,你可以做一個實驗… 請坐著閉上眼睛。如果你可以感覺到你腳的位置在胸部以下,或者是現在舉起手,可以感覺到手臂在動,這就是本體感覺。像是很多人打字熟練到可以閉著眼睛打,這是因為「本體感覺」可以讓你知道你手指在空間中的精確位置,以及手指之間彼此的相對位置。 令人好奇的是「如果失去本體感覺會怎樣?」 1971年的英國,有個叫做瓦特曼的年輕人,有次生病受到病毒感染,體內的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攻擊了傳遞觸覺、本體感覺的神經。 瓦特曼還保持其他感覺,能夠感受到疼痛跟溫度,但是脖子以下的本體感覺跟觸覺都消失了。由於瓦特曼的運動神經元還能正常運作,所以他沒有癱瘓,但他無法站立,甚至連坐起來都辦不到。 他躺在醫院的床上,能感覺自己的肢體被舉起來,撞到旁邊的人,但無法感覺到自己肌肉還有關節的活動,甚至無法拿起一個杯子。 醫生說他這個狀況無法治癒,可能一輩子都要在輪椅上度過。瓦特曼拒絕接受這種慘況,最後他學會依靠視覺追蹤,以監控肢體的位置還有動作。不過這過程非常耗費心力,他必須要看清楚前面的路,然後接下來計算所有的狀況,才能知道腳要放在哪裡,也要持續注意腳的位置。所以他花了一年才學會站起來,花了三年才學會走路。 這案例就讓我想起,其實人類在開發機器人,也是遇到類似的問題,因為機器人沒有像人類擁有本體感覺,完全都是靠視覺辨識。 你可以想像的是「機器人可以動作,就有點類似像瓦特曼學習走路、站立,就是靠快速的運算去計算說對空間的相對位置」,才有辦法進行這一系列的動作。 既然本體感覺這麼重要,可以訓練嗎? 方法很簡單,你可以去公園觀察「小朋友是怎麼玩的」。 公園的遊具,可能有梯子、障礙物跟攀爬的牆,這就是訓練本體感覺的地方。就譬如說你爬樹、走平衡木、穿越障礙,或者是走健康步道,都需要用到本體感覺。 在家訓練本體感覺,則可以閉上眼睛做瑜伽、皮拉提斯的動作,只要關上視覺,你一定馬上會更注意來自身體的訊息,這時候你訓練到的不是只有本體感覺,也能加強人體的其他感覺。 為何人會暈車 人會暈車、暈機是因為「前庭感覺」與「視覺」起衝突, 假設你今天出國坐飛機時,坐的位子看不到窗外。當飛機起飛的時候,你可以感覺到是坐在飛機上,不管是飛機往前衝還是起飛產生的失重感。 「眼睛看不到,但前庭感覺會讓身體誠實的感受到 !」 由於「前庭感覺」與「視覺」接收到的訊息不符,你的大腦就打架啦,但還是無法解釋大腦打架,身體為何會想吐? 根據書中的推測,大腦會判定「訊息衝突是不是因為有毒素」擾亂了視覺跟前庭訊息,如果是吃下毒素,把毒素吐出來明顯就是個好主意。 目前已知能夠預防或是克服暈車暈船,就是要化解不同感官之間的衝突。 讓你眼睛和前庭系統訊息才能達成一致。就好比坐郵輪,如果你在沒有窗戶的船艙當中,就要到甲板上,這樣你在感受到海浪波動的同時也可以看到海浪。如果你在車子裡面,就要放下手中的書本和手機,把視線放到窗外的世界。 前庭感覺要如何測量呢? 在一片黑暗當中,坐在一張會傾斜的椅子上,能感知到越小的傾斜程度, 前庭感覺也越好,通常是年輕人的前庭感覺會比較敏銳, 隨著年紀漸漸開始遲鈍,也導致了平衡感也越來越差。 另外「糖尿病」也會傷害前庭系統,也會影響到人的平衡。 這也解釋了「為何上了年紀容易跌倒」。 所以說平時可以多多訓練,或強化前庭感覺,維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感, 在《抗老化,你需要大重量訓練 》中有提到,人過四十「肌力」、「骨質」都會不斷流失,導致上年紀後,一跌倒就容易骨折,一躺在床上又加速「肌力」、「骨質」的流失,結果兵敗如山倒,於是就百病叢生。 許多訓練「本體感覺」的運動,也能同時能訓練「前庭感覺」,像爬山、皮拉提斯或太極拳,這些需要控制動作的運動,以及維持身體平衡的動作也有幫助。 絕大部分的公園或遊樂場都有免費設施可以使用。例如溜滑梯可以刺激,旋轉平台等設施,可以讓你的半規管和耳石器官能力逼到極限。對於成年人來說,衝浪、賽車、滑雪、坐雲霄飛車,去泳池溜滑水道,這都可以強力刺激前庭系統。 溫度能改變情緒 我們都能感覺到冷熱,但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 「溫度能改變情緒!」 1950年代有個經典的研究,將剛出生不久的猴子從媽媽身旁帶開, 然後讓小猴子去抱假母猴,選擇只有兩種… 「籠子的形狀但是能提供乳汁的假母猴」, 「裝了100瓦發熱燈泡的布偶假母猴,但是沒有提供乳汁。」 當有選擇時,小猴子都選擇跟「溫暖柔軟」的假母猴待在一起。 另外一組實驗,是由研究人員分配, 有一些小猴子跟冷籠子的假母猴養在一起, 另外一些小猴子跟溫暖的布置假母猴養在一起。 最後發現,與溫暖的布置假母猴養在一起的小猴子, 長大之後和其他猴子互動時問題比較少, 提供溫暖這件事,對動物來說非常的重要。 溫度不僅對動物,對人來說也是一樣重要, 2012年耶魯大學研究團隊,要求一群18歲到65歲的人寫日記, 記錄下淋浴與泡澡前後的感覺。 研究發現啊,越長淋浴或泡澡的人,時間越長,越能能驅散社交孤立所帶來的冷。 我想到現代人用太多3C,整天面對這些冷冰冰的螢幕,難怪容易空虛寂寞覺得冷。 也解釋為何很多人喜歡養毛小孩,因為毛小孩,體溫比人再高一點, 牠們帶來的心理慰藉,可能有部分是來自於身體的溫暖。 如果你沒有養寵物,也許你可以嘗試其他的方法,或許試試去泡個澡或淋浴,如果空間不夠,搞不好用個泡腳機,可能也有類似的效果。 去戶外訓練感官 讀完這本《超級感官》才領會到,人體居然有這麼神奇的機制, 這也令我反思「會不會花太多時間在室內了!」 我自己年過四十,身體機能有感覺很明確下降, 但看完這本書,讓我知道很多感官,就像肌肉一樣是可以訓練與強化。 例如視力保健,除了飲食之外,多多去戶外曬曬太陽是有必要的,如果沒辦法一直去戶外曬太陽,像是OpenAI執行長 Sam Altman 還習慣每天會照射10~15分鐘全光譜燈。 我自己是會在午休時間吃飽飯去戶外走走,多少曬一下太陽。 因為平時都在辦公室,幾乎工作八小時都在室內,沒啥機會可以曬到太陽。 像是「本體感覺」、「前庭感覺」也是能透過運動來訓練,這就讓我想起最近騎公路車「終於裝上卡踏」了,卡踏是一種踏板固定系統,在你騎車的時候,能將踏板牢牢卡在鞋子底部。 這樣的好處是長時間騎乘時「踩踏的效率」比較好,除了能往下踩,又多了一份往上拉的力量,另外可以矯正個人姿勢不良,確保你的腳在踏板上不會移位。 缺點就是很吃平衡感,如果你上下卡踏的時間太慢,或是無法保持平衡,是絕對會摔車,不過多練習幾次,很快就上手了。 我自己的經驗是騎長程,破百公里的距離是的確有比較省力。 最後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想是「人體真的很奇妙」,這也難怪要做出一個仿生的機器人會這麼難,不論是「波士頓動力」還是馬斯克的「optimus」機器人,想要做到能自主行動、溝通,甚至是取代人工的家事機器人,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但我個人還是非常期待科技的突破,生成式AI等大型語言模型,已經可以讓機器與人正常溝通,也許下一哩路就是仿生人類的感官,讓機器人也能像人類一樣的行動吧。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健康運動 0 FacebookTwitterLinkedinLINEEmail 鼠叔 我是鼠叔,喜歡研究各種反轉人生的方法。 如果你人生卡關、受夠了每天生活空轉、窮忙的🐹倉鼠人生 請訂閱、關注我,因為能幫助你成功,就會是我的成功。 previous post 高房價時代躺平就輸了 next post 被害者心態會害你一輩子 You may also like 有錢人在乎的和你... 2025-01-21 買借死策略:活用... 2025-01-15 幸福人生的關鍵《... 2025-01-14 「4+2R代謝飲... 2025-01-14 詐騙、洗腦退散!... 2025-01-13 社會不平等:為何... 2025-01-13 你的存款為何總是... 2025-01-09 少吃多動減肥無效... 2025-01-03 一個專門研究變態... 2024-12-27 30天後,幸福感... 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