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生產力所有文章閱讀筆記 《最高學以致用法》讀後心得: 持續輸出的人就是人生的贏家。 by 鼠叔 2023-07-06 by 鼠叔 2023-07-06 1.1K 🔍 ❖ 輸出的基本原則❖ 樺澤紫苑的輸出排版方式❖ 善用便條紙「腦內激盪」刺激靈感❖ 最簡單的輸出方式❖ 總結 不知道你有沒有感覺,小時候學什麼都特別快,一看就記住,到了成年之後學習速度就變慢了,到了一定年紀之後,記憶力還會變差,學起來就更慢了,所以這時候沒有更新學習的方式,不僅僅是學習的效率不佳,更是浪費寶貴的時間與金錢。 美國國家實驗室曾經做過一項實驗,測試人在學習的時候,用什麼方法記憶能維持最久? 學習的方法依序為「講課」「閱讀」「視聽」「示範」「小組討論」「實踐」,實驗結果發現,「教別人」學習效果最好、最有效。 我們來簡單的分類一下,其中「講課」「閱讀」「視聽」「示範」是以輸入為主的被動式學習,而「小組討論」「實踐」「教別人」則是以輸出為主的主動式學習,也就是說20歲之後的學習,要切換成以「輸出」為主的主動式學習,才會比較有效率。 今天要介紹的書叫做《最高學以致用法》,作者叫做樺澤紫苑,他是日本的一位精神科醫生,也是日本著名輸出達人,他厲害就厲害在輸出的量,以下是他個人的紀錄。 電子報:每日發行,持續十三年 Facebook:每日更新,持續八年 YouTube:每日更新,持續五年 寫作:每日三小時以上,持續十一年 出版:每年平均二至三本,連續十年 新作講座:每個月兩場以上,連續九年 基本上一個平台要每日更新就很難了,他還同時兼顧了電子報、臉書、YouTube,而且每天還正常睡7個小時,真的令人很好奇到底他是怎麼辦到的? 應該說即使沒有像他那樣厲害,我們普通人要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輸出呢? ❖ 輸出的基本原則 首先我們先來定義什麼叫做輸入?什麼叫做輸出? 輸入是把資訊放進大腦裡,輸出則是經過大腦處理,然後表現出來。 「聽」和「讀」是我們輸入資訊的方式,「説」和「寫」就是輸出。 現代人輸入太多,輸出太少,資訊的輸入與輸出要同時流動,就像開窗戶讓空氣流通一樣,就比如像是我們的呼吸,輸入是吸、輸出是呼,光是吸氣沒有吐氣也不太正常。 所以我們才需要學會輸出,讓輸入與輸出保持流動,以下分享書中提到的輸出的三個法則,可以幫助我們有效的學習與記憶。 輸出的基本原則 (1) 長期記憶要有三次以上的輸出 人類的短期記憶放在海馬迴,長期記憶放在大腦顳葉,簡單來說,你還記得上個月午餐吃什麼嗎?一定不記得,對吧。 海馬迴就像是如同電腦暫存記憶體一樣,只是暫存使用,如果沒有把記憶存放到硬碟,也就是大腦顳葉裡,大腦就會認定這是無需浪費記憶體的情報,你轉頭就會忘掉,好空出新的空間去記憶新的資訊。 電腦想要將記憶體的資料轉到硬碟裡去,我們必須進行複製貼上的動作,人腦也是一樣,只不過複製貼上的次數最好超過三次,也就是說,當你兩週內運用超過三次的資訊,大腦才會認定是需要轉到長期記憶的資料。 如果要避免看過的資料轉頭就忘,最好的方式就是兩周內輸出超過三次,無論你是要說出來或是寫成筆記,這麼做才能幫助你將這些資訊化為己用。 (2) 輸入和輸出的比例是3:7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亞瑟‧蓋茲(Arthur Gates)實驗證實: 用30%的時間輸入,用70%的時間輸出,效果最好 他找來百名學生來背「名人年鑑」,他讓學生先來「背書」也就是輸入,以及「答題」也就是輸出,目的是要測試找到效果最好的學習方法。 實驗結果發現,學生花費30%時間背書+70%答題的組別效果最好,對現代人來說,可能是70%輸入+30%輸出,甚至誇張點來說,有的人可能可以滑上一整天的手機,這代表你幾乎是零輸出的狀態。 所以說學習想要有效率,就必須掌握好輸入輸出的比例,以輸出比例來說,初學者花六成的時間,已經熟練的人花七成的時間,這樣的輸出比例會是學習最有效的方式 (3) 輸入→輸出→反饋 有時候做到輸入還有輸出,學習的效果還是不好,問題是出在哪呢? 其實主要就是沒有反饋,也就是說在輸出之後,進行下一次的輸入,必須進行檢討、反省、改善等動作。 拿開車當作例子,假如我們想要直行前進,眼睛輸入車子行進的方向給大腦,這時我們可能會左打方向盤,結果車子偏左,於是大腦根據回饋的資訊,右打方向盤,結果車子偏右,於是大腦就知道方向盤要調整到什麼位置,車子才會保持直行前進。 我們做什麼事,不論成功或失敗,事後都要思考理由和原因,採取相對應的對策,透過反饋,我們可以讓自己比以前更進步。 如果沒有反饋,成功會不知道怎麼成功的,失敗會一直重覆相同的錯誤。 簡單來說,無論成功或失敗,都要查明「原因」 ❖ 樺澤紫苑的輸出排版方式 整本書我最喜歡的就是輸出排版方式,簡單又明瞭,每小節內容大多維持兩頁之間,你可以趁著空檔時間去閱讀,真的很適合現代人閱讀,所以我大概總結一下他的排版方式。 (1) 標題 大標題為主體,內有「英文標題」「副標題」,讓人一眼就了解這篇文章大概想表達的內容。 (2) 段落 段落部分一開始可能會用前言、引言或觀點開頭,內容部分可會列出清單、說故事或分析案例。 特別的是,他都會在「每一小段後面都會穿插圖卡」 (3) 結尾 結尾部分則是使用圖卡+金句,金句會讓人想要分享,而且他都會設計與開頭的副標題相互呼應。 而且使用金句還有一個好處,你試想看看,當你讀了整篇文章,是不是對內容可能不太有印象,假如結尾的那段話簡潔有力,你是不是會印象深刻呢? (4) 一魚多吃 最後說說,為什麼我喜歡他的版型,除了這樣的表達方式簡潔整齊之外,而且內容加圖卡的排版有一個好處,就是後續很容易分享到各大平台,例如: podcast只需要文字當作逐字稿、youtube則是方便文字+過場設計,圖文則可以直接發到IG上,或整理所有圖文轉成短影片。 如果你想要進行自媒體創作,不管載體是文字、聲音、影像,我都非常推薦樺澤紫苑的排版方式,相信能有效幫助你的輸出。 ❖ 善用便條紙「腦內激盪」刺激靈感 書中建議的方法是盡量寫,寫在便條紙上,聯想各種相關的靈感、計畫,全部都寫到便條紙上,要求自己寫上一百張,是因為「靈感、想法、關鍵字」寫到一百張對寫書來說,算是很豐富的素材了。 接著把這一百張便條紙進行分類,當然分類不會一次就順利,記得把每次的分類結果拍下來,多方比較之後,找到最好的分類方式。 作者的這個方法與卡片盒筆記法十分類似,只不過卡片盒筆記法是將平時就將筆記分成三種 靈感筆記 (Fleet Note) 文獻筆記 (Literature Note) 永久筆記 (Permanent Note) 當你要創作的時候把相關的筆記找出來,就可以跳過寫上一百張靈感的過程。 我個人是偏向是使用數位工具去完成這個過程,像是apple內建的「無邊際」app,就是一張無限大的畫布,你在上面可以寫字、塗鴉、貼便利貼,你可以參考作者寫便利貼的方法,只不過改成使用「無邊際」app去激發靈感。 你也可以手繪心智圖,把相關的靈感整理成樹狀結構,方便你觀察靈感之間的關聯性與你想建立的架構。 我目前則是使用Heptabase軟體,同時有notion、卡片盒筆記、心智圖等優點。 以下是我heptabase上寫這本書的連結: 我的習慣是把要寫成文章的章節,先整理成心智圖,再列出筆記的大架構,接著再細部編寫內容,最後就完成一篇讀書心得了。但是整理成心智圖之前,可以看到旁邊也有需多並沒有使用到的卡片,因為經過腦力激盪後,我會選擇比較適合的來寫,有些卡片現在不會用到,未來在某篇文章可能就會運用到,如果你沒有要用數位工具來發想,作者用便利貼發想也是十分推薦的方法喔。 ❖ 最簡單的輸出方式 不擅長輸出的人,應該要從何學習輸出呢? 如果你很想要學會怎麼輸出,但是又不知道從何開始,書中提到兩個最簡單的方式, 最簡單的輸出方式 (1)說話是你每天都在用的「輸出」 想要學習輸出,就從「說話」練習起吧,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描述前一天發生的事分享給其他人聽, 無論是你看到的、聽到的或是體驗到的事,就練習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具體的方式是「陳述事實」加上「你的感想或意見」,只要盡量說出「你個人的意見」,熟能生巧,你就不再會那麼害怕輸出。 (2)寫日記是最簡單、效果最好的輸出訓練法 寫日記的好處多多,不僅可以提升你的輸出與寫作能力,也能提升韌性以及自省能力,所以要如何寫日記呢? 你可以針對一整天發生的「正面的事」、「快樂的事」、「感恩的事」這三類來寫,一開始可以從條列式來寫,再針對事情詳細描述、增加行數,以「條列式」「短篇」「長篇」的方式一步步提升,不過請記住一定要每天寫,凡事先求有再求好,如果真的都沒時間寫,那至少可以記錄自己的體重、當天的狀態、睡眠時間。 你可以藉由說話與寫日記去把你的想法給表達出來,每天頂多5~10分鐘,輸出其實真的很簡單,而且也有人是利用社群媒體去練習輸出,例如你可以在臉書上分享想法,或是IG上分享照片並寫下當時的心境,這都是現代人很常見的輸出方式。 重點不是寫的好或壞,而是在於持之以恆。 ❖ 總結 書中的開頭就寫著「以科學的方式,加速自我成長,使人生變得更美好」,如果說想要自我成長,終身學習是你必須要保持的心態,並不是出了校門之後,就不用學習了,人不持續學習就很容易自我封閉,而且很有可能在未來會被時代給淘汰。 你想要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真的是很推薦來看看這本書,許多方法都有科學根據,而大部分的成年人,學習和工作方式都還是以輸入為主,於是導致學習效率不佳。 書中我覺得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輸入與輸出的比例3:7的原則,套用作者的概念,無論任何資訊,書本、網路文章、影片,只要你規定自己輸入資訊,就一定要輸出,自然而然就會控制輸入與輸出的比例。 市面上很少介紹輸出的書籍,整本書我最喜歡的就是他的排版方式,每個小節頂多兩頁之內,是一本很輕鬆就能讀完的書籍。 當然讀完之後,就要做到所謂的「知行合一」,是真的要利用書中的方法去練習輸出,許多方法真的很簡單,讀完之後立馬可以實踐,不論你是學生還是上班族,學會正確輸出的方法,一定能幫你在學習或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現與進步。 最後想請大家計算一下,花在輸出的時間有多少?與輸入的比例有多少差距呢? 如果你有新的想法,歡迎留言分享給大家喔。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學習生產力知識管理第二大腦筆記自我成長 0 FacebookTwitterLinkedinLINEEmail 鼠叔 歡迎光臨倉鼠人生實驗室,我是鼠叔,一隻不想當倉鼠的倉鼠, 這是一個追求自我成長,持續學習,實驗各種成長方法的頻道。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曾說過: 「人的一生就像一場實驗,你嘗試的越多就做的越好」 每週我會分享各種新知、書評、影評、觀點與思維, 請大家跟鼠叔一起玩實驗,希望你嘗試的越多,生活就過的越好, 最後讓我們一起打造夢幻的第二人生吧。 previous post 《打造第二大腦》讀後心得: 大腦不是用來記事情,而是想事情的地方。 next post 想找的電子書找不到嗎? | 教你一鍵查詢各大圖書館電子書館藏 You may also like 投資開槓桿要是賠... 2024-11-09 影片音效出現,你... 2024-11-08 「一人公司」教你... 2024-11-06 窮人經濟學 : ... 2024-11-02 想法還停留在大腦... 2024-10-31 簡單到不可思議!... 2024-10-30 《我的職業是股東... 2024-10-26 《關於人生,我這... 2024-10-23 《不上班也有錢:... 2024-10-19 《一人創富》讀後... 2024-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