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生產力所有文章閱讀筆記 《打造第二大腦》讀後心得: 大腦不是用來記事情,而是想事情的地方。 by 鼠叔 2023-07-05 by 鼠叔 2023-07-05 899 🔍 ❖ 你是怎麼管理電腦資料夾呢?❖ 什麼是第二大腦?❖ 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大步驟❖ 執行第二大腦的SOP❖ 總結 ❖ 你是怎麼管理電腦資料夾呢? 我管理電腦資料夾的方式是「年+月+日+標題」,後來發現這樣做會有一個問題,就是日後在尋找需要的報告、文件極其麻煩,需要一個個資料夾打開來檢查,儲存的檔案格式可能有Excel檔案、Word檔案、PPT等等檔案格式,打開來又需要等待時間。 於是我又改成「年+月+日+標題+動作+對象」,在檔案總管搜尋是比較好找了,可是問題一樣沒解決,找到相關檔案之後我還是要一個個打開去檢查,才知道檔案內容是說明什麼資料,這等於是說真正花在專案的時間不多,反而花了大部分的時間在找資料、整理過去的資料。 今天要介紹的書叫做《打造第二大腦》,作者是提亞戈‧佛特,他是美國著名的生產力專家,就如同子彈筆記創始人瑞德‧卡洛,因為從小患有注意力缺失,才發明了子彈筆記法一樣。 他因為罹患「機能性音聲異常」,醫療管道都找不出病因,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整理、歸納自己的病歷,才發現是身體、情緒狀態出了問題,並非藥物可以治療。 於是他根據自己整理過的筆記,改善飲食、規律冥想,搭配語言治療,雖然疼痛沒有消失,但「已經比以前更容易處理」。 作者將這套學習系統分享到部落格上,獲得廣大迴響,文章受到《哈佛商業評論》轉載,也為豐田、基因泰克(Genentech)等企業,培訓約 2 萬名知識工作者,並在 2023 年出版這本《打造第二大腦》一書。 看過這本書之後如同醍醐灌頂一般,我這時才了解到,為何工作上的專案每次都要花費大把時間去找筆記、會議紀錄、報告。 特別是會議記錄,每次手寫在筆記本上之後,日後想到要找相關的資料,筆記本一多,想找的資料根本就找不到。 根本原因就是我太過依賴第一大腦,什麼都記在頭腦裡,根本就沒有好好整理我的資料,臨時要用的資料根本就想不起來。 現在記憶力不如年輕時,老是忘東忘西,以致於做事老是事倍功半,浪費大把時間在找東西,真正做事的時間反而變少,工作也沒有效率。 ❖ 什麼是第二大腦?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一般人日常消費的資訊量高達34 GB,現代人注意力匱乏是就是因為資訊量超載,你可以想像一下,每天瀏覽的資訊約相當於174份報紙的全部內容,大腦想不超載也難。 微軟的研究發現,一般美國員工平均每年花費76小時找尋他們隨意放置的筆記、事項或檔案,國際數據資訊公司的報告指出,知識工作者每周上班5天,光是尋找所需資訊這件事,平均要花費掉超過一個工作日,而且徒勞無功的機率將近一半。 該是時候解放你的大腦了,我們需要打造一個第二大腦系統當成你的生產力工具,把記憶與想法都存在第二大腦內,讓第一大腦也就是你的大腦,專心負責思考與規劃就好。 ❖ 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大步驟 打造第二大腦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我們希望把第一大腦的資訊都下載到第二大腦,可是第二大腦不只是記憶工具,更是你的生產力工具,所以我們必須需要一個數位化的系統,必須有「泛用性」「機動性」「產出性」等功能, 這個系統最好是非常靈活,電腦、平板、手機,最好都能使用,而且能透過雲端去同步你的資訊,因為你不可能無時無刻都在家中、工作場所,也有可能會外出,所以這個系統一定要有機動性,無時無刻都能使用,而且因為是生產力系統,輸出的格式最好能通用所有平台。 我個人大力推薦使用notion,無論你是Windows、Mac、平板、手機,你儲存的資訊透過雲端全部都能同步,而且這是個免費的系統,稍微學習一下Markdown輸入方法,任何人很快就能上手,有興趣的人可以看一下PAPAYA的教學。 為什麼許多人都改用 Notion 做為主力筆記軟體?看完這個你就明白了 既然有了適合的數位筆記系統,接著就來分享要如何打造第二大腦,書中提到有四大步驟,組合起來剛好是C.O.D.E四個字母,這四步驟如下所示: 打造第二大腦的四大步驟 (1) 獲取Capture 不知道你有沒有玩過需要尋找儲存點的遊戲,現代的遊戲大多有自動儲存進度的功能,過去的遊戲你必須要找到儲存點,把你當前的遊戲進度儲存下來,萬一你的角色死亡了,進度一切就要重來。 現代人要消化的資訊太多,如果沒有把引發共鳴的資訊儲存下來,常常是轉頭看過就忘了,下一次想要使用相關的資訊,就要重新再找一次,而且還不一定找得到。 不過你一定會想問,我怎麼知道哪些資訊值得收藏? 無論是書籍、網路、影音,內容的價值分佈並不均勻,舉例來說,別把書本的整個章節都儲存起來,你只需保存精選過的段落,整本書也許就一個劃線重點重要。 善用「策展人觀點」,精挑細選你想收藏的內容,透過「篩選、重組資訊」把你的觀點記錄下來。 以下四大準則能協助判斷哪些資訊值得收藏? 獲取資訊的四大準則 第一、是否對我有所啟發 當你需要靈感、點子、觀點或突破,在網路上、書本上找找看,也許有些資訊能夠激發你的靈感,啟發你的想像,這類的訊息能夠觸發新的想法,當出現這類訊息,不要客氣趕快記錄下來。 第二、是否派得上用場 就像木工師傅總是會在自己的工具箱整理好小零件,當下工作時不一定馬上可以派得上用場,但是這些零碎的物品總是在關鍵時刻會派上用場,就如同零碎的照片、圖表、引用的數據、實驗等等,總有一天能派上用場。 第三、是否與自己息息相關 你個人的想法、反思、記憶,都是打造你個人獨特觀點的重要之處,AI興起,網路資訊以後只會更加氾濫,但是AI的缺點就是少了個人的經驗、歷練、感覺,放出來的資訊總很難令人感同身受。 以我自己為例,我也會把夢的過程寫下來,因為有的夢很有趣,不馬上寫下的話,很快就忘記了,但是夢常常會反應我個人的潛意識,這是騙不了人的,事後分析自己的夢其實很有趣,可以幫助你更了解你自己。 所以試著紀錄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訊息吧,這可能在未來會形成你個人的特色或是獨有的觀點。 第四、是否令你意想不到 人類有種自然的傾向,會尋找證據來確認自己已經相信的事情,稱之為「確認偏誤」 如果說你看到的資訊沒讓你感到驚喜,就表示你在某種程度上已經知道了這個訊息,那又何必記錄在第二大腦內呢。 或許「出乎意料」是個不錯的指標,你不應該用第二大腦來確證早已知道的事情。 最好是收集「意想不到」「與你觀點衝突」的資料。 如果覺得四大準則還是太多太繁雜,那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尋找「讓你引發共鳴」的資料,因為你的直覺會告訴你,這段資訊可能是讓你意想不到、令你感動或引發新想法,不要客氣就大方收藏在你的第二大腦吧! (2) 組織Organize 工作要是只會埋頭苦幹,只會把自己搞死,不要耗盡自己的身心能量,人天生就懶,那是因為我們會去尋找最省力的捷徑,做事要去找「阻力最小的途徑」,用最精簡的步驟來做事,簡單來說就是要事半功倍。 不過現代人整理資料出了什麼問題? 為什麼工作最大的浪費在找資料上?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我們就用廚房料理來做說明吧。 當你採買回家第一件事,應該是分類存放各類食材、用品、配料等。今天用不到的食材會放到冷凍庫,生鮮蔬果保存期限比較短,你則會放在冷藏室,鹽、糖、醬油、沙拉油等配料,你會放在食品儲藏櫃備用。 正常人應該不會把今天買的食材、配料、用具通通都放進冰箱裡吧, 可是我們管理檔案就像是把所有東西都丟到冰箱裡,等要用才在那邊分類,結果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 這就是為什麼工作時,至少有五分之一的時間花在找資料上,而且有一半的機率找不到。 資料系統中常見的文件、筆記或是檔案,我們到底該如何做好分類,日後才好找呢? 書中提到了你可以建置PARA系統,可以很好協助你完成組織與分類的工作 : 將你獲取的資料使用PARA系統去分類 (1) 專案 (Projects):短期的明確目標或工作事項,你現在要用。 (2) 領域 (Aeras):指那些需要你長時間關注的領域,你隨時可用。 (3) 資源 (Resources):指那些你感興趣的主題、嗜好、題材。你未來會用。 (4) 檔案庫 (Archives):不屬於以上 3 類, 你備而不用。 我認為PARA系統是現代人必學的技能之一,書中提到PARA系統與廚房組織有其相似之處, 開啟專案就像你今天要準備一道料理,必須在用餐以前把菜煮完,你現在就必須先準備馬上要下鍋的食材。 領域就像是你的冷藏室,你可能會做的料理就特定幾項,也許是三菜一湯,也許是西式料理,因為冷藏室的食材你隨時可以取用,你只要把等一下要料理的食材拿出來就好。 資源則是你的食品儲藏櫃,收集你之後會用到的食材,例如柴魚片,你大概只煮味增湯或皮蛋豆腐才會用到,你今天要煎牛排是絕對用不到柴魚片的,可是你之後還是會用到。 冷凍庫則是放你不知道何時會用到的食材,但是就先冰起來備而不用。 簡單來說,當你分類的時候,其實就是針對時間性「現在」「隨時」「未來」「備用」去分類。 當你分類完成之後,日後要開啟新專案,就可以快速從「領域」「資源」資料夾取用你需要的資訊,接著下一步就是來萃取你所需要的重點了。 (3) 萃取Distill 為什麼我的筆記老是一眼看不到重點,每次都需要重新浪費時間看完原文? 你獲取與組織後的筆記出現這個問題,最關鍵的因素缺乏可發現性(Discoverability)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養成一個簡單的習慣,就是標記重點。 書中提出累進式摘要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一眼便可看到重點,用自己的話去濃縮出整個段落的摘要。 書中的做法,把你的摘錄的原文進行分層管理,書中建議是分成「外部來源」「黑色粗體字」「黃色螢光筆」「條列摘要」等四層,我覺得「黃色螢光筆」「條列摘要」可以合併在一起,根據我平時做筆記的習慣,稍微調整萃取筆記的方法。 我的版型參照HQ&A筆記法、樺澤紫苑的輸出排版方式,改成了「標題」「重點摘要」「黑色粗體字」「資料來源」,具體範例如下,這是我目前做筆記所使用的版型。 鼠叔流累進式標記法 (1) 標題 參考照HQ&A筆記法,大標題如果設定為問題,副標就是設定為解答,如果是名詞解釋或定義,則不做任何變動。 (2) 重點標註 累進式標記法會把黑色粗體字重點再用螢光筆加強標記,因為我覺得用螢光筆上色會有點複雜,我直接擷取需要上色的部分,摘錄成一句話列入「重點摘要」。 重點摘要可能會是整個段落的「觀點」、「結論」、「金句」,後續需要再利用筆記的時候,就可以方便你直接二次使用到你的專案之中。 (3) 粗體字標示 用自己的話將原文解釋過一次,再用黑色粗體字把重點標示出來, (4) 資料來源 原文摘錄或引用的資料,例如有些資料會是網路上找到的,就貼上網址,是書本上的資料,則附上書名與頁碼,日後想要找到出處,這樣會比較方便尋找。 版型調整的好處 版型會這樣調整的好處,是未來要寫文章的時候,可能剛好會提到「累進式標記法」,這時就可以利用之前的筆記,利用動詞或連接詞將標題嵌入進句子內, 標題與摘要嵌入句子內 剛剛的段落我直接就拿標題當作句子來使用,我只要直接用「連接詞」串聯上下句就可以了,常見的連結詞如,但是、不過、雖然、然而、因為、因此、所以、由於、以致等等。 段落部份我可能還能直接就使用筆記的摘要內容,因為是用我自己的話寫過,語氣與用詞一定差異不大,調整一下上下段落的連貫性就好。 數位筆記軟體如notion,搜尋筆記只要打關鍵字,就能馬上搜尋的到相關筆記,所以我希望快速找到筆記的同時,我馬上就能利用過去寫過的內容,不需要再從零開始整理一次,直接就能利用到文章裡,這麼做可以提升輸出的效率。 (4) 表達Express 1950至1960為第一波人工智慧發展,科學家嘗試將人的思維放進電腦,集合了語言學家、神經心理學家、電腦科學家等,但是面臨到「博藍尼悖論」而失敗。 人類具有的知識很多時候不是線性的、理性的,而是一種感覺、一種經驗,無法訴諸言語表達,全世界知識太多了,很多知識是某一個群體才知道、很多知識根本講不出來。 簡單來說博藍尼悖論指的就是: 我們懂的事情,比我們能表達出來的更多。 所以如果我們知道的比我們表達出來的更多,那我們會需要一個系統來不斷下載這龐大的知識資產,這個系統就是第二大腦,可以幫助我們源源不絕將我們的想法、觀點,進行輸出。就像樂高一樣組合你的筆記,並把它們分享出去。 其實平時我們有許多知識的副產物,許多初稿、中間產物、半成品、各種研究發現、網頁摘要、閱讀筆記、手稿、草稿等等,這些產物都不是完成品,也許徒具雛形,甚至只是個概念,書中將這些副產物稱之為「中間產物封包」。 簡單來說「中間產物封包」就是拆分過的小單元,可能就能再組合成新的樣貌,常見的六種「中間產物封包」,我們可以在工作中創造與再利用組合成新的成品。 像樂高一樣組合你的知識 (1) 去蕪存菁的筆記精髓:從閱讀筆記中萃取累進式摘要。 (2) 未獲採納的構想:過去的專案中沒被採用的材料或構想,可能在未來的專案派上用場。 (3) 半成品:先前的專案產生的文件、圖像、議程或方案。 (4) 最終交付的成品:過去專案裡交出的成果,可能可以成為新專案的一個部件。 (5) 他人創造的文件:你的團隊成員、承包商、顧問,甚至客戶或顧客的知識資產,你可以參考並把他們整合進你的工作。 (6) 日常生活的副產物:每當你繪製草圖、設計簡報、用手機錄影或是在社群媒體上貼文,你其實都是在進行小規模的創作,並會產生實質的「副產品」。 電影星際大戰和法櫃奇兵當年為了節省時間和預算,模型製造師會購買成套的商業模型套件,然後因應電影場景需求,把現成的套件重新組合成場景所需要的新模型。 與其從零開始製作新的套件,還不如從現成的模型去改比較快。例如從二戰高射砲模型、美國海軍戰艦模型、戰機模型取用零件,組裝成新的模型。 打造第二大腦的好處就像,打造一台車你不用發明輪子,你只要直接拿來用就好,由於我們懂得事情比表達出來的多,你只要從第二大腦取出既有的筆記進行組合,就像小孩子玩樂高一樣,你只是將筆記組合成完整的成品,並且分享與表達出來。 ❖ 執行第二大腦的SOP 心理學家 史蒂芬・平克曾說: 寫作之難,在於把網狀的思考,用樹狀結構,展開在線性的語句裡。 書中提到的CODE方法就是一個很棒的化輸入為輸出的方法,我們也是從獲取線性的資訊,將網狀分布的資訊、個人聯想組織起來,並化成樹狀結構,萃取出我們的筆記精華,再一樣用線性的語句表達出來,分享給其他人。 ISO9001品質管理系統應該很多人都聽過,核心精神要求「說、寫、做」一致,編製出的指導手冊叫做「標準作業程序書」SOP。你必須要把你想做的工作先說出來,接著寫下來這個流程,日後做工作只要依靠這個sop去做,就能每次都保持一樣的水準,這個就叫作標準化。 第二大腦其實就是教你如何把工作方法標準化,這邊分享我目前執行第二大腦的SOP。 執行第二大腦SOP (1) 決定你要獲取的資訊。 (2) 選擇你中意的數位筆記軟體,如Notion、evernote等軟體。 (3) 設定PARA系統,將資訊分類到「專案」「領域」「資源」「檔案庫」資料夾中。 (4) 使用累進式摘要法,萃取你的筆記。 (5) 就像樂高一樣組合你的筆記。 (6) 輸出並分享你的成果。 目前我的閱讀筆記大致上就是應用「打造第二大腦」書中所學,這六個步驟就是我目前從輸入到輸出的方法,書中其實是提到12道步驟,不過我覺得就寫筆記來說,稍微精簡一下夠用就好。 ❖ 總結 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接觸到電腦的時候,學的是DOS系統,那時候光是要背指令就一個頭兩個大了,後來進入Windows系統,開始學習怎麼使用Word打報告,出了社會工作才開始學習怎麼使用Excel去建立報表,拉公式做樞紐,一路走來發現過去努力學習起來的軟體,怎麼隨著時間過去,變成人人都會用的基本技能。 現代各種筆記軟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這是不是也代表因為資訊太過氾濫,所以人人開始需要自己的知識管理系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同事家人互傳的Line訊息,可能剛好有一條重要事項,可是被後續不間斷的訊息蓋過,等你想到的時候要找,還要找個老半天。 這個經驗告訴我們,現代資訊太過氾濫了,資訊多到蓋住真正重要的事,工作生活就會搞得一團亂。 我認為第二大腦只是一個概念,你不一定要使用書中的方法去執行,比如說我個人瑣事,是在goodnote上建立子彈筆記。 第二大腦的執行要點在於「行動性」「快速搜尋」「易於分類」「方便回顧」,因為我們真正的訴求應該是隨時隨地都能取用到所要的資訊,好讓第一大腦可以專注在思考與規劃上。 整本書對我來說馬上就能應用的部分是「累進式摘要」,對有在寫作的人來說,這個標記方法是真的好用,可以快速回顧過去寫過筆記的重點。 當然如果你沒有看過其他的系統「GTD」「卡片盒筆記」「子彈筆記」,還是建議你可以試試書中提供的方法,我大力推薦這本書給「常常找不到筆記」的朋友。 最後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的筆記是怎麼管理的呢? 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歡迎分享給大家喔。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 生產力知識管理第二大腦筆記自我成長 0 FacebookTwitterLinkedinLINEEmail 鼠叔 歡迎光臨倉鼠人生實驗室,我是鼠叔,一隻不想當倉鼠的倉鼠, 這是一個追求自我成長,持續學習,實驗各種成長方法的頻道。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曾說過: 「人的一生就像一場實驗,你嘗試的越多就做的越好」 每週我會分享各種新知、書評、影評、觀點與思維, 請大家跟鼠叔一起玩實驗,希望你嘗試的越多,生活就過的越好, 最後讓我們一起打造夢幻的第二人生吧。 previous post 《彈性習慣》讀後心得: 你的習慣要有點彈性,三步驟治好你的拖延症候群 next post 《最高學以致用法》讀後心得: 持續輸出的人就是人生的贏家。 You may also like 金融界的原子彈是... 2024-12-06 股神躺著打敗一群... 2024-12-03 6年半拿下博士學... 2024-11-26 致富的特權:二十... 2024-11-24 美國公債·美元教... 2024-11-20 用「經濟學」破除... 2024-11-15 投資開槓桿要是賠... 2024-11-09 影片音效出現,你... 2024-11-08 「一人公司」教你... 2024-11-06 窮人經濟學 : ... 2024-11-02